医药保健品快速死亡的十大死穴文 / 贾泽宇综观国内市场的产品更替规律,你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形形色色的新产品上市,商场的柜台上摆放着的东西琳琅满目,由不得让人赞叹产品世界的繁荣。
但由于一些非正常因素,致使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许多新品,还没来得及与消费者广泛见面,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象风过无痕。
一个新产品从上市到消亡,周期越来越短。
八十年代,平均八年;九十年代初,平均五年;九十年代末,平均两年;现在,一到两年就被人们淡忘了,真成了各领风骚一两年。
不少的简直到了“见光死”的短命程度。
当然,也有胎死腹中的,因为尚未进入流通领域面市销售,不在此番讨论之列。
造成市售产品周期短的原因,有许许多多。
主要是:研发落后,技术含量过低;价格虚高,市场难以支撑;夸大宣传,导致顾客逆反;提前催熟,市场过早衰落等等,不一而足。
粗略捋了一下,大体有以下十种。
产品先天不足问题主要来自开发商、生产商。
前者,多属于做法太急功近利,后者,多属于产品胎里不足。
经常看到因质量问题,被媒体频频曝光的产品就属于前一类情形。
比如,严重违规添加苏丹红等有害色素的事件;因奶粉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极低,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等等。
广告高度投放,品牌快速成长,而内在质量却相应跟不上的问题,比如秦池酒。
2。
3亿夺得央视标王后,创造了供不应求的旺销局面,结果,大门的右侧,卡车排队提成品酒;大门的左侧,马车排队送原料酒。
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厂方玩得是速配勾兑技巧。
尽管,勾兑几乎是所有酒厂公开的秘密法宝,但到了这种无所顾忌、跑光漏气的程度,人们难免会怀疑,这种酒到底还有多少独有的个性科技工艺含量。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无视他人的感受时,别人心里相应也就把你划到视野之外,放弃就成了必然。
秦池酒的一夜火爆,犹如昙花现瑞,紧跟着便沉寂无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营销领域不遵守内在规律和游戏规则,过分人为促控,势必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就象对孩子过分补充营养,会导致性早熟一样。
恰恰是过分密集的广告投放,以及人为编纂的大量虚假信息,制造了消费者的精警心理与厌弃局面。
第二,暴利心态失衡。
过去,产品的因严重短缺,创造出巨大的需求空间;不成熟的消费观,牵引了巨大的购买力市场。
有些市售产品,本来原材料价格十分低廉,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却能以超出成本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售出。
这种暴利状态,在保健品、药品、高科技IT产品方面,犹为突出。
长期经受畸形市场的培育,最终造就了许多经销商扭曲的利润观。
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在市场力量的调节矫正下,构成暴利的因素渐渐在弱化或消失,平均利润水平回落,价格体系渐趋合理,这本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这也是国家在经济制度的设计上,所以要选择和推行市场经济,实现新的社会公平的根本目的之一。
但在一些人眼里,只要利润大幅度下滑,生意不如过去好做了,哪怕利润水平仍然不低于其他行业,心里还是会感到无限失落,心理出现严重失衡。
因为他们观察和判断的标准,依然还停留在暴利的心态水平。
过去,社会上曾经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医药保健品的暴利程度:“三个劫道的,赶不上一个卖药的”。
在90年代,保健品几乎等于白粉的利润。
我们知道,即使在欧美那么发达的国家,每年的GDP递增率,不过3%左右。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国家之一,GDP增长率,也不过7—8%。
但脑黄金曾达到5000%的利润增长率。
红桃K、三株都在百分之几百。
实在有悖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
以前的消费者,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偏低,在购买环节,心情迫切,一般重点是了解功效,不会过多地询问价格。
现在,逐渐建立了强烈的性价比意识,就象到市场买菜一样,学会了算细帐,问到的问题,能细到每天花多少钱的程度。
高价路线越来越难走。
总的情况变了,利润下来了,但经销商的暴利心态还没放下来。
所以,经销商一边有感于产品难卖,叫苦连天。
一边抱着虚高的价格不肯撒手。
纵然国家三令五申,不让夸大产品功效,并叫停处方药广告,但夸大不实之词,仍然屡禁不止,各地经销商抱着搂一把是一把的想法,基本上没停止下来。
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无论经营怎样的产品,几乎没有一种产品不存在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
如果继续秉持这种理念,很自然会心浮气躁,总会寄希望于透过频繁选择和更换产品,实现巨额利润。
因此,每样产品都是到市场上晃一圈就消失了。
产品的短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产品掺杂使假。
个别经销商,出于对抗和超越同类竞品的战略需要,为了取信于消费者,争夺市场资源。
往往会对自己所经营的产品的质量和功效,在宣传策略上,不惜违规,强行作出具有诱惑力的预期承诺。
相应地,他们往往会臵科学于不顾,甚至把人的生命安全抛到脑后,对产品的配方成分进行随意调整改变,有的为了能使药品起效快,竟然在中药中擅自掺入西药等成分,以期能与广告中的说辞对接,真正体现出超强效果。
比如,在减肥的中药保健品中添加安定,在治疗皮炎的三七粉中加入激素。
有的在治疗皮肤病的药物里加入了伤肝成分,酿出人命。
我国一例出口日本的减肥品,因添加美国西药而吃死人,导致国际舆论哗然,引发诉讼。
出口俄罗斯的假酒,勾兑工业酒精,造成消费者失明、神经萎缩、肝脏损害。
也无形中给中国产品的持续进入,制造了壁垒。
此类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又怎能不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警觉与拼死抵制呢?现实,是最好的老师;教训,是最好的教科书。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
老百姓交了学费,付出惨重的代价,自然会成长,渐渐变得聪明起来。
现在,如果哪个人在老百姓面前,还象以前那样掰忽说,他的降糖药一分钟起效。
那么,预见它这一招注定会失灵,一般都不会马上掏钱购买。
有经验的还会继续追问:有无添加什么速效成分?更有甚者,还会威胁说,敢不敢送消协检验等令经营人员尴尬的要害问题。
这一点,多么象春节联欢晚会,尽管每届编创人员的制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观众审美能力也在快速攀升。
现实在强烈挤兑假把式,呼唤真水平!如今,已今非昔比。
我国经济空前繁荣,商品越来越丰富。
消费者由后台走向前台,变为买方市场的主角,开始主导市场。
加之,我国日益开放,逐渐融入世界大市场。
各国的优质商品大量涌入,消费者选择余地比先前大多了,眼光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苛刻,也是部分产品不敌竞品,从市场快速消亡的原因之一。
第四,承诺不切实际。
以药品的经营为例,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
一个人生病,从时间上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原因上看,不一定是单一的致病因素。
生病的基本规律是,往往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
以脂肪肝为例,回头看,多数患者与经常大量应酬、饮食无节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频繁饮酒,过量饮酒,甚至酗酒,长期以往,严重损害了肝脏功能。
但是,商家为了引起消费者兴趣,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产品的超强功能,本来需要几个月才能好转、半年到一年才能接近治愈的病,夸大为只需要几天就能彻底去根,把老百姓的胃口吊得老高。
一家卖骨病的药,嚷嚷3分钟止疼,7天去骨刺,一个月彻底根治。
显而易见,这是违背医学常识的事情。
这种说过头话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患者实际服用之后,难免会大失所望。
在消费者心里,承诺与结果不一致,期望值与实际疗效反差大,就把你叫做恶意“欺诈”。
人常说,不平则鸣。
消费者的一肚子不痛快,没法得到平抚。
就会演变为四处奔走相告,散布败坏经销商名声的坏话,而且,恨不得一夜之间街坊邻居都知道,负面效应刹时弥漫,好端端的市场,顿时被搅得放了气,变成一盘散沙。
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细细想想,患者的喋喋不休,也只是为宣泄一口恶气。
至于产品本身所起的积极疗效,他们还是心知肚明的。
仅仅是对商家夸大其词、预言未能如期兑现的一种回击而已。
到头来,此类触犯众怒的产品,很可能象电脑里清除“垃圾邮件”一样,被彻底清理出市场。
第五,严重广告欺诈。
在产品方面,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各种媒体上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的广告,几乎清一色的都冠以特别诱人、令人怦然心动的名词-----新研制、新上市、新技术、高科技、祖传秘方、宫廷御用、国外技术、顶级先进、名人使用、立竿见影等等。
本来是一个上千年的传统普药,换一个包装、换一个商标,制造一个虚假概念,摇身一变,一个新药就出笼了。
给人的印象,描绘得好象该技术早已开始秘密研发,该产品早已有人使用受益,只是刚刚在国内大面积推行,此时购买,恰逢其时,属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先知先觉者,占尽先机,何其妙哉!在社会资源的使用方面,许多经销商,在产品上市前的策划包装上,竭尽组织和动员各种积极力量之能事,为自己经营的产品造势。
如请知名演员、明星、专家、巨贾政要等佐证产品功效,把产品论证会、鉴定会等开到人民大会堂等著名场馆,通过移花接木来增加其权威性,奠定信任基础。
竭力忽悠,夸大其词,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以混淆视听、夺人耳眼。
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十分微妙,常常表现出假作真来,真亦假的规律。
特别是,当佐证模式化、证人脸谱化、证言台词化、场景舞台化的时候,这种无度滥用、几近掠夺性地攫取和使用社会资源的直接后果,将适得其反,效应递减。
老百姓不仅不再相信这些别有用心的表演所传达的内涵,还移恨于演员等名人,对他们的出场普遍反感和怀疑。
也殃及原本在老百姓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的、正规高级机构的形象和信誉。
第六,破坏性的开发。
做过市场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上市,它的生命周期,会经历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败期全过程。
近几年,这四个时期,几乎都不存在了。
大家都不愿意遵循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一上来就超强卖货,对原始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存量,进行掠夺性开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人为地把一个可以取利10年的好市场,在半年之内就给浮光掠影地草草开发完毕。
在短视症指引下,都竞相扮演撇浮油的把式,对市场构成极大的破坏力。
众所周知,煤矿采煤的同时,要回填土,打顶板,防止塌方,以利回采,最大限度地延长采掘时间,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方法不当造成的浪费损失。
油田开采也是同样道理,边抽油,边注水,油嘴还要控制采油速度,保持进出平衡,防止节奏过快,造成油井坍塌,影响持续开采。
经济发展也讲求宏观调控,预见通货膨胀,就银根紧缩;预见经济疲软,就投资拉动。
最终目标是,保持经济运行的健康平稳,延缓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减少对经济的震荡和对社会的冲击。
经验表明,一个短促突击的产品,在市场上行将消亡之前,就犹如人在临咽气之前的“回光返照”一样,总要做最后的挣扎,多数是采取集中大幅度降价的恶性方式退出市场。
临死前,狠狠咬一口其它同行。
有一个500元/件的产品,一夜之间急剧降至80元,诱导疯抢,直接导致同类100元/件以上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再进行销售。
对该行业造成致命硬伤,久久不能弥合,拉垮了行业整体存活能力。
第七,生产、营销脱节。
首先,从大面积来看,由于经济界尚未普遍形成“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企业格局,因而,一般生产性企业,都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新产品多数是花巨资向开发商购买,加上生产成本费用,交给总代理时,价格往往已经挑得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