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结历史经验争取新的胜利

总结历史经验争取新的胜利

·书评与文评·总结历史经验争取新的胜利———评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齐世荣在进入21世纪的第9个年头,金冲及同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以下简称《史纲》)及时出版了。

20世纪刚刚过去,金冲及同志就对它进行了初步的概括和总结,这既体现了一个老历史学家的责任感,也说明他有知难而进的勇气。

读完全书以后,深感这是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佳作,值得向广大读者,特别是中青年读者推荐,故不揣冒昧,草此评论,以作介绍。

就内容而言,金著的主要优点是:一、纲举目张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巨变的世纪。

众多的历史事件有如汹涌波涛,滚滚而至,令人目眩。

因此,首先要理清20世纪的脉络,然后具体写入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才能使读者看清这个世纪的特点和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

金著做到了这一点。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提纲挈领地指出: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可概括为一个主题、两大历史任务和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一个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战斗。

两大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以上是全书的总纲,下分29章,叙述从20世纪前夜至20世纪末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以历史的启示结尾,可谓纲举目张,为20世纪的历史勾绘出一幅清晰的画卷。

二、总结了重要历史经验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可供现实的借鉴,并察看未来的趋向。

20世纪离我们最近,有切身之感,尤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史纲》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在不少地方谈到了历史经验,在最后一章《历史的启示》里又专就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的路程谈了四个问题,是作者尤其着意总结的历史经验。

第一个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四个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关联的。

《史纲》通过20世纪的全部历史,说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指出这一点,十分必要。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有人震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势力,企图让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根本行不通的。

1412010年第5期《史纲》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含义,就是‘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为什么要这样提出问题呢?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经站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做过重要贡献。

今天,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现代中国人,理应比先辈做出更大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复兴”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当我们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迈出每一重大步骤的同时,也就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壮大了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这就是我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既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06年4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午餐会上的讲话中说:“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以上,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8年5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又说:“坚持开放,就要打开国门来建设,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那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跨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我们对人类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邓小平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国家的水平。

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①《史纲》在第二个问题中对现代化与革命的关系做了透彻的说明。

中青年读者要特别注意作者所说的这段话:“急风暴雨式的革命通常是人民被反动统治者‘逼上梁山’而作出的万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舍此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已无法忍受的旧秩序和旧生活。

”有些没有经历过旧社会苦难和压迫的中青年往往天真地设想:“如果不走革命道路,而走改良道路,不是更好吗?”这种“如果”的主观设想,不顾既成历史事实,是没有意义的。

还是多读一点历史,看看那拉氏是怎样扼杀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的,袁世凯是怎样暗杀只不过想走议会道路的宋教仁的,等等;多访问一些现仍健在的革命老同志,请教他们当年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必会大有收获。

1990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第17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革命与改良”是讨论的主题之一。

西方和东方的一些学者竞相发言,贬低革命(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历史上的作用。

这是一股逆流,至今在国内仍有余波,或形诸文字,或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出现,为害非浅。

《史纲》的第三个问题讲“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作者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也不应作简单的情绪发泄,而要十分严肃认真,研究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重视对过程的分析,从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利于今后继续前进。

我很赞同作者的这个看法。

任何错误都没有犯过的人,是不存在的。

找出犯错误的真正原因,就增强了“免疫力”,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正如列宁所说的:“一个挨过打的抵得上两个没有挨过打的。

”②三、材料扎实,立论平允《史纲》参阅了大量的档案、文件集、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官私第一手史料,经过严格选择,最后采用的材料是扎实可靠的。

《史纲》还参考了许多专著,吸取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

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了信而有据,立论平允。

例如,在谈到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时,241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齐世荣/总结历史经验争取新的胜利《史纲》指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是互相配合、互为支持的。

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一方,日本侵略者都会腾出手来,全力压迫另一方,增加另一方的困难。

这两个战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完整的壮丽画卷。

”又如,作者说“政治改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不能在时代潮流中处于主导地位,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

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切实工作的人,如严复、梁启超、张謇、蔡元培、范旭东、卢作孚、荣宗敬兄弟等等,仍然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这样讲,是公道的。

这里再补充一个涉及一批人的例子。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许多教师并非革命家,但他们忠诚教育事业,辛勤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很多人后来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冲及同志是老党员。

看得出,他是怀着革命热情撰写这部《史纲》的,但他同时保持了科学的冷静,实属难能可贵。

《史纲》在内容上也有不足之处。

主要有两点。

一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未从国际角度进行分析,或分析得不够深透。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日益密切联系起来。

因此,在写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时,必须联系国际背景和国际关系,才能说得清楚。

例如,在讲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坚决进行自卫时,《史纲》没有谈到毛泽东当时对国际形势所作的深刻透彻的分析。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时,得到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苏联由于害怕中国内战引起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革命持消极态度。

在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前夕,毛泽东在1946年4月写了《关于目前形势的几点估计》一文,在党中央一部分领导同志中传阅。

毛泽东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存在的,但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正在向前发展,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他同时又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取得某种妥协,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的妥协。

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斗争。

”①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又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

②这个论点,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信心,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世界形势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又如,《史纲》在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没有联系国际经验教训来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短暂的阶段,以为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过早地宣布:“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实际上,这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还落在欧美发达国家后面。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时期以后,苏联在1952年又宣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已处于“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时期,这种认识仍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赫鲁晓夫上台后,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一个新党纲,提出了在20年内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这纯属主观的空想。

我国在1958年大跃进时,也犯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

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他说:“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341①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4—1185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1191—1195页。

2010年第5期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①结合国际共产主义经验,才能更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价值。

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写了人物,但不够饱满。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著作,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大都采取章节体,以叙事为主,带出人物。

采取这种体裁,如不特别注意,很容易把人物写得简略,不能充分看出人物的作用,更不用说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了。

应该说,和许多通史和断代史相比,《史纲》在写人物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

作者在写一些重大事件时,常常结合当事人的回忆和感想,从而能加深读者的理解。

例如,写到戊戌“百日维新”时,结合吴玉章的回忆,说明当时赞成变法的人对一道道诏书,如何“欣喜若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