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等待戈多1

原创高中语文精美课件 等待戈多1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 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 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 到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 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 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 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 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 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 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 着不动,全剧终止。
1、 戈多指什么?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1、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文评价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 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 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 意? 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 无法改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某个黄昏 流浪汉变成了聋子和哑巴 变成了快乐的宇宙人 一个男孩儿来报信 说: "戈多今晚不来了。" 两个流浪汉 等待一个 叫戈多的人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枝注入了水分 注入冥冥之中的处境和命运 戈多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就在茫茫宇宙里 像一粒灰尘 宇宙里的人都在等待 等待叫戈多的那个人……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 的主题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 所揭 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 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诞的、残 酷的、不可思议 的世界中,人的处 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 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 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 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 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讨论: 为什么本剧法国人看得 如痴如醉,在中国上演 时观众走了一大半。
《等待戈多》 伊沙
实验剧团正在上演 《等待戈多》 左等右等 戈多不来 知道他不在 没人真在等 有人开始犯困 可就在这时
在《等待戈多》的尾声 有人冲上了台 出乎了“出乎意料” 在令人振奋 此来者不善 乃剧场看门老头儿的傻公子 拦都拦不住 窜至舞台中央 喊着叔叔 哭着要糖 “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 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 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 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 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 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低下、 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 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 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 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 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 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 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等待戈多
一出戏 1953年 在巴黎上演 掌声把巴黎掀翻 掌声一直拍下去 拍到地球的 另一面 巴黎人的掌心 变红 地球人的掌心 出汗 一棵枯树下的两个流浪汉 寂寞给枯树注入了水分 两个流浪汉 围绕着 一个中心
促成这出戏的上演 两个流浪汉 分别拥有 世上最漫长寂寞时光的一半 两个流浪汉 在长长的道路和时光里走 在长长的寂寞和等待里走 两个流浪汉 他们在树下 一动不动 他们进入蓝色星球上的某个黄昏 某个黄昏 身旁这棵枯树 突然生出了叶片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 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 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 的净化作用”。
《等待戈多荒凉 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 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 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 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等了 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 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 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 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 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 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 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每个人都在等待什么,现在请大 家写写你的等待。 你所等待的一件事,一个人,一 段美好的生活,一张录取通知书 等,我们和作者的、等待有着本 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的等待是 希望的代名词,而作者是一个无 望的等待,绝望的等待。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 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 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 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 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 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 心态。
鉴赏: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 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 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