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 ------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冯氏贺岁片摘要:“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文化发展趋势,正逐步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的后现代电影姿态与中国主流电影相共存。
本文以冯小刚电影为例,以其平民化、游戏化、商业化、多元化等艺术风格特征为论述点,证明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进而更深一步的证明中国主流电影文化与后现代语境影响下的电影文化极其微妙的共存关系。
关键字:后现代平民化游戏化商业化多元化冯氏电影 Abstract: "Postmodernism film" as a film culture trends, is gradually to a special "China" stance with the Chinese post-modern film mainstream films coexist. This example of Feng Xiaogang's movie, with its popularization of the game, commercialization, diversification, discusses the art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point, evidence of modern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 Chinese film. Further evidence of deeper mainstream Chinese film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fil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very delicate relationship of coexistence. Keyword:Postmodern Civilian Video game Commercialize Diversity Feng film绪论“后现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电影电视”这一论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然而由于后现代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化转换之中的时代,尤其影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表达不得不更具有某种策略性。
因此,这一论题在有些人看来,根本不能成立。
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元化社会机制开始形成,并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特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滋生与发展具有了文化和现实的合理性。
因此,虽然中国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但中国电影中却已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在当今中国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已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以大家熟知的冯小刚为例,冯氏电影以贺岁片为标榜,也可以笼统一点说,冯氏电影在某种度上就是冯氏贺岁片的代名词。
冯氏电影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等一直到09年的《非诚勿扰》,走的都是以平民化、游戏化、商业化、多元化等后现代因素为主的“中国式”后现代风格。
可以说,冯氏贺岁片—冯氏电影是生存在后现代语境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冯小刚电影为例,力图对冯氏以贺岁片为主的电影的特色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描述,探究在后现代电影“平民大众化的选材”,“商业娱乐化的叙事”,以“拼凑”“组合”“广告”为文化代码,以“戏拟”“反讽”“调侃”为突出风格特征,多中心乃至无中心等理论影响下的冯氏电影所表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深度的平面化,情节的游戏化,叙事的商业化,文化的多元化等。
揭示冯氏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以丰富冯氏电影的研究内容,进而证明21世纪中国主流文化同后现代语境影响下的文化现象的极其微妙的共存关系。
本文从四个方面着手对冯氏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进行分析:一、平民化的盛宴。
主要从影片平民化的选材,迎合平民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平民化的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论证。
二、游戏化的人生。
从影片戏拟、反讽、调侃的语言与情境设置,情节的引用、拼贴、与戏仿,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怀疑与消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三、商业化的叙事。
从明确的市场定位,广告的植入等方面进行论证。
四多元化的文化诉求。
一、后现代与中国后现代语境根据美国后现代电影批评家伊哈卜.哈桑的考证,“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最早由西班牙学者费德里科.德.奥尼斯于1934年在《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1882-1932》中提出。
后现代作为一种文化走势,就其理论建构而言,没有统一的模式,甚至没有相互连贯的观点,它不过是众多观念的无序组合。
作为“现代主义伟大传统的一种旁落”,后现代的特征是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
电影的“后现代”性,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
其风格上是多元主义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无中心、无根据的。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
”⑴后现代电影反驳现代艺术,倡导消除世界,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不同艺术之间及高雅与通俗艺术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狭冯小刚电影市场研究【摘要】冯小刚是当今中国影坛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
赢得关注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其贺岁片骄人的市场业绩,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冯小刚影片稳定的票房收入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纪录甚至超过了同期进口分账发行的“大片”,这无论如何都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重要的导演之一,冯小刚电影品牌的形成和确立使他获得资本的青睐,使得他可以成为最新的制片和发行机制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冯小刚电影的制片、发行几乎可以被看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改革的“全纪录”。
作为冯小刚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相对科学准确,收视市场有效补充了票房市场的某种缺失。
在收视市场部分,将着力考察分析冯小刚屡创高票房的电影能否在收视市场上同样成为收视赢家。
总之,本文力图做出使冯小刚电影的市场研究更加全面的尝试和努力。
【关键词】电影市场票房中国电影制片发行改革发展个案收视率观众一、作为中国电影改革个案“我叫姚远,现年38岁,未婚。
人品四六开,优点六、缺点四,是个没戏演的演员。
97年的夏天,我和在家闲着的副导演周北雁、道具员梁子、编剧钱康合伙填补了一项服务行业的空白,名曰好梦一日游,就是让消费者过一天梦想成真的日子。
目前刚刚起步,正处在试营业阶段。
”这是冯小刚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影片《甲方乙方》片头旁白。
一个演员,没戏演,还有一个副导演、一个道具员、一个编剧——均赋闲在家。
这就是1997年出品的《甲方乙方》的四个主人公。
我们无法判断这四位电影厂的从业人员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上世纪末中国电影业的真实状况,但从已经公布的数字来看,真实情况并不会比姚远的叙述好到哪里:“1987年中影公司在国产片发行上亏损2800多万元,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1988年有45%的影片发行不足60个拷贝;北影厂也在1987年开始出现亏损,上影厂到1989年10月借贷、欠款达2005万元,西影厂的借贷额超过2000万元,而影片的制作成本却从1985年的57.82万元涨到1989年101万元。
1993年国产影片的生产下降50%,观众人数下降60%,票房总收入下降35%,二、发行收入下降40%。
”[1]整个电影业“亏声一片”,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 10亿的速度逐次锐减。
[2]虚构的姚远在《甲方乙方》这部假定性极强的影片中或多或少地道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真实状况。
1994年,在中国电影持续走低的状况下,出身电视剧美工、电影编剧的冯小刚初执导筒拍摄了处女作《永失我爱》。
三、【一】《永失我爱》《永失我爱》这部使冯小刚获得电影导演身份的影片,是改革之初电影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从计划经济被推向市场经济的产物。
1995年,关于电影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改革的实践几乎还只停留在书面的讨论中。
《永失我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海南南洋影业公司出品,发行则别无他号,由唯一的国产片中间发行商——中国电影发行公司负责。
出品、发行各自为战,是这部影片与其他冯氏电影制片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出品方与发行方你拍你的、我卖我的,各不相干。
由于利益不能共享,宣传影片这类赔钱赚吆喝的事情自然就不肯做,很难在1994—1995年的媒体看到对这部影片的报道。
这一状况与后来冯氏电影动用几百万、几千万的宣传营销形成鲜明对比。
《永失我爱》的发行在以行政区域划分的“条块分割、以块为主、自设藩篱、封闭运行”的电影发行体系中,难以真正通过市场方式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
不规范的电影市场经常被曝出“瞒报票房、操作缺乏市场伦理”的旧闻,以至于现在难以得到该片的准确票房数据。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冯小刚语气雀跃地说,“拍电影,拍浪漫煽情的电影,拍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是我由来已久的愿望”,[3]“浪漫煽情”的市场显示出冯小刚的市场意识,也许,这是他日后能够在做出商业努力的导演中幸运地实现市场化生存并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
四、【二】《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机会在1997年降临,冯小刚被成立不久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收入麾下。
紫禁城影业公司协调广电、文化两家股份,形成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此前不久以倒计时方式运作《离开雷锋的日子》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甲方乙方》由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紫禁城影业公司排名五、[1]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2]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3] 冯小刚《我想说我要说》,《中国电影报》1995 年4 月13 日。
在前,有着微妙的市场含义。
该片的成功发行初现制、发、放一条龙的市场威力。
“紫禁城”以其产销联营的优势,为《甲方乙方》做了准确的市场定位。
冯小刚拍摄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影片,该片良好的市场引来众多追随者,使中国电影市场出现观众定位明确的“贺岁”档期,该档期的票房收入也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利好的重要保证。
自此,档期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引发了内地影坛持久不衰的贺岁片热潮。
尽管从策划拍摄之初就明确了影片元旦档期和市场的定位,冯小刚对3300万元的票房还是有些意外,在他看来,更多功劳应该归功于完善健全的发行,“实事求是地说,《甲方乙方》在北京发行超过500万元后煞住,给我的感觉是我和我们摄制组创作的结果;发行到700万时,我觉得这其中已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而与市场的操作有关;票房到了900万、1000万元,这样的票房数字则让我觉得跟我本人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人为操作,实际上是政府在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