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反函数【高教版中职(基
础)数学第一册第三章 3.7“反函数”第一节】
一、教材与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析
1.现在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普及,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蓬勃发展,由此促使了离散教学的地位日益上升,于是映射成了数学中最基
本的概念之一。
映射也是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的抽象,中学生学习映射的概念. 有多方面的用处,本教材就是运用映射的观点阐述反函数的概念,给出了反函数的求法,与传统的方法不同,我们的创新,使得反函数概念的本质容易理解,反函数的求法
严谨且易于掌握。
所以,抓住反函数这一典型课题,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学生亲历
将映射的观念惯穿始终的由特殊抽象到一般思维过程,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是至关重要的。
2.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映射的基本概念,同时也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性质,
对于理论性的研究有了初步的尝试,有了一定得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但
毕竟以前接触的函数等知识较为简单,而反函数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本节的设计
更加具体、细致、突出学生的主动认知性。
3.考虑到中学生基础较差,辨析与理解力较低。
所以本节应用两个较简单
的例子引入,而且应用了“对应法则”这个很熟悉的词来寻找互为反函数的关系,
又将其应用至求反函数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原本厌学的情绪有所转化,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
1)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反函数概念的理解、应用和在代数中有着重要和广泛应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难点是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教学方法:引导类比探索法,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给定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并进一步强化映射、函数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问题:函数y = 3x 与函数y = 1
3
x 的对应法则有映射的对应
什关系?法则是学生以前
学习过且重点讲
述的的问题,所创(教师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应用什么以,问题如此提设知识呢?我们不妨亲自尝试列举一下,通过你列举的结果出使原本抽象的问来判断这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反函数引入问题题简单化,既复习情旧知识又使学生境对本节产生兴趣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体会知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数学的新旧知进而把握概念的实质。
教师可根据实质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识之间有非常紧维点拨,使学生全面、准确的得到:密的联系,教师
y = 3x y = 1
3
x 要引导学生用旧
学把-1 对应到-3 把-3 对应到-1 知识发现新问题把1 对应到 3 把3 对应到 1 产生新需要,要
生把2 对应到 6 把6 对应到 2 给学生留有充分,, ,, 的思维空间,启自把a 对应到 b = 3a 把b = 3a 对应到 a 发学生从问题出
发,联系有关知
主函数y = 3x 与y = 1
3
x 的对应法则正好是相反的:识(映射、函数)
y = 3x 把a 对应到 b = 3a 从不同角度、不
探y = 1
3
x 把b = 3a 对应到 a. 同方面认识问题。
很自然地可以把y = 1
3
x 叫做y = 3x 的反函数,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得
索把y = 3x 叫做y = 1
3
x 的反函数,他们互为反函数。
到两个特殊函数
那么简要概述以上过程,同学门可以形象的表示为:的映射关系,再和用一般字母 a 和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R y=3x R b 统一表示,充
研分反映了两个函
a b=3a
数的特殊对应关
系,同时映射的
究y= 1
3
x 引入,又使学生积
极主动的参与
突出了知识的
形成过程。
函数y = 3x 的定义域为R1,值域为R2,既在R1 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辩每一个元素a,在R2 中只有一个元素 b , 使得b=3a, 离不开抽象与概括,
析而函数y = 1
3
x 又告诉我们在R2 中每一个元素b,因此要让学生亲自
在R1 中只有一个元素a, 使得 b = 3a,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
研把b 对应到 a 的映射y= 1
3
x 称为映射y = 3x 的反概括事物本质属性
讨数。
的过程,以培养学所以,想要寻找到函数y = 3x 的反函数,关键的生形成数学概念的问题是要看在R2 中每一个元素b,在R1 中只有一个元概括能力,教师要
与素a 形成R2 到R2 的映射,若有,则此映射既为原函数根据情况决定介入的反函数。
程度,使概念完整
抽通过对函数y = 1
3
x 、y = 3x 的研究、探讨,同学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象们自然会考虑到一般的反函数的定义:另外,这种讲解方一般的,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
法,把反函数概念如果对于B中的每一个元素b,在 A 中只有一个元素 a 的本质清晰的揭示使得f(a) = b, 那么把 b 对应到 a 的映射称为y=f(x) 的出来,使学生能直
概反函数,记作y = f -1 ( x ) 观的、朴素的认识
A y=f(x)
B 到有反函数的条件。
括 A
a b
-1
y = f ( x )
1)从定义得的出过程可以看出:如果函数y = f(x) 反思有利于学生有反函数,那么对思维过程的自我
反y = f (x) 的值域 B 是反函数y = f -1 (x) 的定义域,认识和自我控制,y = f(x) 的定义域 A 是反函数y = f -1 (x) 的值域形成良好的知识思 f (a) = b , a ∈A f -1 (b) = a , b ∈B结构,从而促进新
2)如果函数y = f(x) 有反函数y = f -1(x) ,那么的思维角度、思维与y = f -1 (x) 也有反函数,并且y =f -1 (x) 的反函数就是形式的变换和更新y = f (x) ,称他们互为反函数。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评3 )不是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让学生讨论函数认知方式得到优化。
y = x 2 有没有反函数,
价得出:没有,理由是:对于y = x 2 的值域R的一
个元素4,在定义域R中有两个元素 2 和-2 ,使得: a
2 2 = 4 ,(-2 )2 = 4
这与反函数的定义不符
创问题: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问题的设置又
设 1 )y = 2x + 1 一次让学生明确
问 2 )y = x 求得函数反函数
题 3 )y = 3x
x
1
1
的逻辑思维过程,
情这是整节课始终
境观察分析这三个函数的特点,对求对数函数的过贯穿的用映射中
程进行讨论:的对应法则来解
释反函数,求得
反函数。
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并联系反函数定义的得出要给学生留有过程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可得到:充分的时间进行首先要知道原函数y=f(x) 的值域;才能判断出所求思考相互之间也
思出的函数是不是反函数(因为反函数必须是对于y=f(x) 可以进行讨论,使的值域中每一个元素b,都有y=(x) 的定义域中唯一的学生有逻辑性的寻
考一个元素 a 与它对应). 既先求出值域再求出反函数。
找求反函数的过程(书写求得反函数的过程,又完全符合前面我们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求得反函数定义的过程)据反函数的定义域
如:(解例一和三)得出过程来寻找,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探并注意函数 a 对应练习题作业:或课外作业
b ,而反函数 b 对
(1)y=2x-5
究应a 的关系。
学生观察力
1
(2) y=
辩x 的培养是不可忽
视的,教师要启
(3) y=
析发同学观察、分析
x 1
析,寻找特征,归
纳解答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整个的学习过程,使它们从反思有利于学知识、方法、能力三个维度上得到如下认识:生进一步搞清知识反 1 )本节我们很好的利用映射中对应法则引入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两个特殊的函数,通过对比寻找它们对应法则的关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思很自然的引入了反函数的概念,揭示了反函数概念的本法,提高学生分析质,也为后来求得函数的反函数过程做好相应的铺垫。
问题、解决问题的与 2 )找反函数概念的过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求能力,以形成良好函数的反函数,既巩固了概念,又深化了对概念的的认知结构
评理解,也感受了具体求反函数方法的科学性、重要性。
3 )在学习得到和运用新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的
价收获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知识的过程,类比
转化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
4)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我们得到了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那么它们的图像
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课下完成以下实验)
课外实验:
在一张薄的白纸上画一个直角坐标系Oxy,然后为下一节课做铺画出函数y=3x 的图像l 1, 和y=3x 的图像l 2, 再画出垫,引出互为反函直线y=x. 将白纸沿直线y=x 折叠,观察l 1 与l 2 是数的两个函数图像否完全重合?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