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1.1 地理位置
图1-1 中国各个盆地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 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 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图1-1)。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 北丘陵连接,北北东向展布,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图2-1 松辽盆地综合柱状图

第二节 盆地天然气与石油层位分布
2.1、松辽盆地天然气类型及层位分布(图2-2):


2.2、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浅部含油组合 K2四方台组-明水组储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2)上部含油组合 K1嫩三四段黑帝庙油层及邻近的泥质层 (3)中部含油组合 嫩一、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 层及邻近的非渗透层 (4)下部含油组合 泉四段扶余油层,泉三段杨大城子油层 (5)深部含油组合 泉二和泉一的农安油层

松辽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裂谷-坳陷型盆地[1,2]。现今 地质图上的松辽盆地并不是裂谷盆地的范围,而是经后 期反转作用改造并剥蚀后的坳陷盆地的范围。前人对松 辽盆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造沉积和石油地质方面[3~10] ,对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松辽盆地的基本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了松辽盆地的反转构造特征、反转构造期次和 反转构造作用对松辽盆地的油气成藏的重要性。
图1-3 松辽盆地构造分区
(二) 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划分出7个一级构 造单元和1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为裂陷沉积,面貌截然不同与中浅层。 分别为:西部斜坡区、北部斜坡区、西 部断陷区、东南断陷区、中央断隆区、 东南断隆区、东北断隆区。
第二章 盆地的地层格架
第一节 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 1.1岩性描述:
型的油气藏多围绕凹陷呈环状分布。
第四节 盆地主要油气田
1.大庆油田 1959年发现,为特大型油田之一。位于中央坳陷的中 央—大庆长垣之上。走向北北东,由喇嘛甸子、萨尔图 、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等7个背斜组成。 储层:高台子、葡萄花、萨尔 图、扶余油层(图3-2). 具有陆相原生油藏特点。 形成原因:早期的断裂活动,中期沉积物差异压实及后 期水平挤压等多种作用的结果。其中,萨尔图油田:为 背斜圈闭油气藏。油气水重力分异清晰,有统一的压力 系统和油水界面。
1996.
小组成员分工:
讲解人员:孙天宇 搜集资料:王炎、辛良琦 制作PPT:郑东旭 PPT排版:田连辉 审 稿:杨珊珊、何思琪
新生界:表层黄土,中下部砂砾层; 白垩纪:明水组为紫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下部见两层黑色砂层; 四方台组和嫩江组主要为灰绿紫红色泥岩夹灰色中厚砂层,底部黑色油页 岩,为主要的生油岩;姚家组为灰白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为良好的 储集条件,青山口组为灰绿灰黑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细砂岩,底部黑色泥岩 夹劣质油页岩;泉头组上部为红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下部为紫红色泥岩 夹紫灰色砂岩、粉砂岩;登娄库组为灰褐及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 白色厚层状砂岩互层,底部有杂色砂砾岩层; 侏罗纪:营城组和沙河子组上部为安山玄武岩流纹岩及泥质砂岩、砂砾 岩、中部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夹煤层、底部为安山玄武岩及角砾岩、 凝灰岩(图2-1)。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题: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
的分析与综述
报告人:孙天宇



第一章、盆地的地质概况 第一节 盆地概况……………………………….. 第二节 基地与深部结构……………………….. 第二章、盆地的地层格架 第一节 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 第二节 盆地天然气与石油层位分布………….. 第三章、盆地的油气分布 第一节 盆地主要生…………………………….. 第二节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第三节 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第四节 盆地主要油气田……………………….. 参考文献……………………………………………... 小组分工情况………………………………………...
第三节 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3.1 垂向上分布特征 松辽盆地坳陷层油气分属下、中、上含油气组合,油气藏分布主要受 生、储、盖匹配关系的制约。纵向上分布规律: 下部含油气组合(泉头组);油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油藏一般面积大, 油层厚度薄,油层物性差,油水关系简单,产能较低。油气藏类型主要 为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次为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 中部含油气组合(青山口组—姚家组):油气藏数量多,资源富集程度高。 生、储、盖条件较好。储层物性好,油气产能高。中部含油气组合油 气藏类型以构造油藏为主,其次是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 上部含油气组合(嫩江组—明水组):油气藏数量较少,分布局限。储层 物性好、油层厚度薄,产能较低。油气藏发现的数量少,单个油藏规模 小。油藏类型有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
第三章 盆地的油气分布
第一节 盆地主要生油层 盆地主要生油层有:高台子、葡萄花、萨尔 图、扶余油层 、青山口组的青一段、嫩江组和 泉头组的部分段。都是砂泥岩互层等良好的生 储盖组合。
图3-1 大庆长垣油气分布图
第二节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1 油气藏类型 1、背斜油气藏 大庆油田有喇嘛甸子、萨尔图、杏树岗、高台子、葡萄花等7个背 斜组成;储层:高台子、葡萄花、萨尔图、扶余油层,具有陆相生 有特点;形成原因:早期的断裂活动,中期的沉积物差异性压实及 后期的水平挤压的作用的结果。 2、地层油气藏 松辽盆地地层油气藏目前发现较少,仅见于西部斜坡区的中、下部 含油组合。根据油气层与不整合面纵向分布关系,包括地层超覆油 气藏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两类。 江桥地区的江37井为泉头组 和姚家组超覆在不整合面上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参考文献 1.柳广弟.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赵澄林.油区岩相古地理.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张厚福.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4.赵文智.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5.罗志立,姚军辉,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 气勘探的意义.科学发展与研究,1992 6.林舸 中国东部北西向线性构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壳形变与地震 7.王燮培.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扭动构造和构造样式的叠 加 见:马杏垣.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8.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9.胡望水,王燮培.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1994 10.王涛.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2 区域构造位置
松辽盆地具有两隆三坳一斜坡的构造格局,总体表 现为中隆侧坳、隆坳相间的特征6个一级构造单元,西 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北部倾没区、西 部斜坡区和中央坳陷区(图1-2)。
图1-2 松辽盆地6个一级构造单元
1.3勘探历程
1、1955-1964石油普查阶段1959年9月26日,大庆长 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28日,扶余3号构 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如: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开发为主的阶 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 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深部层系、外 围盆地 “二次勘探”。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 1996年产量达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1.4 地质构造特征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6个一级,3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图1-3)。 西部斜坡区:基底埋藏浅,为区域东倾大单斜。 西南隆起区:基底埋藏浅,近南北向断裂发育。 中央坳陷区:多期沉积、沉降中心,盆地主要产油区, 大庆长垣。 东北隆起区:基底起伏大,地层发育不全。 东南隆起区:基底起伏大,断裂发育。
图3-2 大庆长垣油田分布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包括扶余、木头、新立三个油田。形成条件:由扶余基岩隆起控制 的区域性鼻状构造带和西南、东南两个沉积体系相叠合而形成,具 有区域性圈闭和储集条件(K1q三、四段-“扶余油层”)。为背斜 层状油气藏。 3. 宋方屯油田 位于大庆长垣的东坡上,为低幅的隐蔽油藏。北部为自西向东倾的 鼻状构造;南部为自南向北倾没的鼻状构造。断裂发育,北北东走 向。储层为姚家组下部葡萄花油层。 4. 龙虎泡油田 位于古龙凹陷西侧,泰康隆起向东南倾没的斜坡上,为轴向近南北 的背斜构造。储集层为萨尔图(嫩一段)和葡萄花油层(姚一段) 。

3.2 平面上分布特征 松辽盆地属于坳陷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地下白垩统坳 陷型沉积层系是该盆地的主要生储油层系,在断陷阶段 的沉积中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大型三角洲围绕湖盆, 向中心伸展,提供了广泛分布的储集层条件;多旋回沉 积使盆地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在裂谷发育期经历多次 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构造带或局部构造,圈闭规模较 大,背斜形态宽缓,面积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大型圈 闭条件。松辽盆地主要生烃区域为中央坳陷区,各种类
3、构造裂缝油气藏 松辽盆地泥岩裂缝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嫩江组一、 二段和姚家组、青山口组地层中,主要分布区是古 龙凹陷南部地区。 4、岩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目前发现的岩性油藏从形态上看,包括上 倾尖灭及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均见到了岩性 油气藏,两者在圈闭的形成机理上不进相同 5、复合油气藏 松辽盆地复合油气藏可以分为2类:一类以构造因 素为主导的称为岩性—构造油气藏,另一类以岩性 为主控因素的称为构造—岩性油气藏。
2.2 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 地壳厚度一般在34km之内,33k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 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 -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 慢。 (2)地热场 今地热场:高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值。盆地中央高,周边低; 地温梯度与莫霍面形态相似。主要生(产)油区平均地温梯度3.84.2℃/100m,大地热流值平均为1.70HFU。 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为5.6 ℃/100m。在盆 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古地温有明显的变化。K1d/K1q间变化较大; 有两次热高潮期J2-3-K1d、K1q-K2n;随时间变新,显示热衰减的 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