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24
四、“两法”浅析
3、要与环保法相协调 1 2 、健全法律制裁条款,制定配套法规 、增加以奖励为表现形式的肯定性法律后 果条款
“促进法”不仅要从反面通过法律制裁 “两法”目前规定的责任条款是远远不 “两法”基本上是国家站在宏观角度所 来鞭策企业 ,以奖励的方 够的。为此,同时更需要从正面 颁布的政策性法律文件。其中许多条款都属 一要增加针对企业的责任条款 , 式来对其进行诱导。因为无论是清洁生产还 二要添加专门针对政府的制裁性条款 政策性内容 ,而非具体的权利义务规范 ,, 例如政 只是 是循环经济 ,都需要新工艺、新设备和大量投 府如果违反《清洁生产促进法》第 一种宏观上的架构。要使其真正起到促进清 8条,政府 资。在正常情况下 ,指望企业主动 ,很不现实, 不制定清洁生产的推行规划时 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作用 ,必须立即着手起草 ,可以追究单位 这一点可从我国企业申请 ISO14000 的积极性 领导人员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 制定其配套法规、实施条例或细则 ,可以追究 ,通过在实 上可以看出。针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 ,当下 刑事责任。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在推 施条例或细则中规定相应的具体法律制度 ,规 不仅需要制裁 ,更需要鼓励 ,在企业积极主动 行清洁生产中所负担的法律义务。 定主体具体的权利义务 ,以约束政府和企业 , 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时,要及时给予支持和 从而达到贯彻落实“两法”的一系列政策性、 奖励 ,使其成为遵守“两法”的模范。因此实 原则性的规定的目的。 有必要加大奖励性条款。
7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工业生态学为经济—生态的一体化提供了思路和 工具,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工业生态学大框架 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态学又可译为产业生态学, 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 关系,考察人类社会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 化全过程,探索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途径。经济系统不 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的 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 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 济的生态化,亦即构作生态经济。
21
四、两法”浅析
《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 有着许多相似与共通之处,在这里,我们只对 他们共同的特点与缺点略加分析。
特点
缺点
改进
23
四、“两法”浅析
特点3 缺点 1、可操作性不强 2 、兼具经济法与环境法双重属性 、政策性法律文件 、提倡鼓励为主,强制制裁为辅 、法律责任条款太少 、肯定性法律后果条款规定不足 ,鼓励性条款太多
11
三、“两法”简介
清洁生产促进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推行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实施 第三章 减量化
第四章 再利用和资源化 第四章 鼓励措施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12
三、“两法”简介
第1章 总则
立法目的
• 清洁生产促进法 为了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 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 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 循环经济促进法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 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13
三、“两法”简介
第1章 总则
区别
8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虽然清洁生产在产生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 但事实上,在其内涵中除了包括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 料再循环外,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 减废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能源脱 碳等要求,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 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 实现途径来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也有很多相通之 处。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 减和再循环,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复使 用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物料和产品进行再循环,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替代技术 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出于此。
19
三、“两法”简介
5、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产业政策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更是政府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淘汰落 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市场准入也有重要 作用。 《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国家 循环经济促进法在总则中强调:国家制定产业政 对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 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减量化” 设备和产品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 一章中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 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发布限 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鼓励、限 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产品的名录。 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禁 止生产、进口、销售列入淘汰名录的设备、材料和产 品,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 料。
18
三、“两法”简介
4、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钢铁、 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 筑、造纸、印染等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 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其中的大企业在资源消 耗中又占很大比重。 为此,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对钢铁、有色 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建筑、 造纸、印染等行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超过国 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实行能耗、水耗的重点监督 管理制度。
16
三、“两法”简介
2、明确清洁生产要求 、建立总量调控制度
《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有总量控制方面的规定, 当前,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 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 其第三章第二十八条指出,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 须要有必要的总量控制措施。 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 为推动各地和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本地的 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积极 产审核。 主动地采取节能、节地、节水、减排等循环经济措施, 另外要说明的是,对生产经营者清洁生产方面的 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 要求分为三类,分别是“指导性要求”(指对生产经 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 营者从事清洁生产发出的倡导,不附带法律责任)、 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 “自愿性要求”(是鼓励生产经营者自愿实施清洁生 域的产业结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并要求新建、 产,改善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相应可以依照有关规 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本行政区域总量控制 定得到奖励和享受政策优惠的要求)与“强制性要求” 指标的要求。 (指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的清洁生产义务,如果不履 行上述义务,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0
三、“两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 产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 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 通过,自2003年1月1日 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 济促进法》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 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 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 行。
6
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
1.2全球视角:工业社会由于以指数增长方式 1.1 国内视角: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在世界平 无情地剥夺自然,已经造成全球环境恶化, 均水平之上,人口趋向高峰、耕地减少、用 资源日趋耗竭。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 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 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 剧、矿产资源不足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 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 力将进一步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 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 值。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 法》,提倡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 产和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 济。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 的唯一选择。 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
循环经济 促进法
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 引导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度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15
三、“两法”简介
1、明确清洁生产规划布局 、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县级以 循环经济规划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 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的安排和部署,是政府进行评 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布局, 价考核并实施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重要依据。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在资源和废 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规划制度作了规定: 首先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循环使用。 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 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 内容。其次规定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程序,同 时明确提出规划应当包括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 资源化率等具体指标。
20
三、“两法”简介
6、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 的,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各 类主体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走循环经济的道路。 循环经济促进法专设第五章,对激励措施作了比 清洁生产促进法专设第四章,对鼓励励措施作了 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 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国家建立清洁生产表彰 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 奖励制度;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对中小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基金扶持;税收减免和成本列支。 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 利用的价格政策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