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绪论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定义:城市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2.“十二五”期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主要任务P2

3.发展趋势:(1)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P9

(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4)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5)将森林引进城市

(6)高新技术的应用

4.三大效益 P21

5.防风林:在垂直冬季的寒风方向种植防护林,可以大大的减低冬季寒风和风沙对市区的危害。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P58

第一章

一、绿地类型分类 P117 P38

公园绿地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 其他绿地

二、公园绿地的选择

1.公园绿地

a.各种现有公园、苗圃等绿地或现有林地、树丛 b.充分选择河、湖地

c.选择名胜古迹、革命遗址 d.结合旧城改造 e.充分利用街头小块地

2.生产用地

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在郊区选择交通方便,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

3.防护绿地的选择

a.防风林选城市外围上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方。

b.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择有关地段设置不同宽度。

c.农田防护林在农田附近,有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

d.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腰、坡地等种植树林。

三:城乡规划相关术语与概念P50

1.城市绿化: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提供休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城市绿化用地。

2.城市绿地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园林绿地总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3.城市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4.道路绿化面积指标:道路绿化面积为平均单株行道树的树冠投影面积与分车绿岛上的草地面积之和。

道路绿化程度=道路绿化横断面长度(m)/道路横断面总长度(m)

5.生产绿地面积指标:S=城市苗圃面积/建成区总面积 不低于2%

6.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指标

四、国家园林城市对绿地指标的要求 P95 五、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P98

六、树种规划的一般原则:1.适地适树 2.乔灌花草相结合 3.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4.生态效益为主,兼顾景观和经济效益

七、八种布局形式:点状、环状、廊状、带状、放射状、楔形、指状、绿心形状

八、常见布局模式

1.点(块、园)状绿地布局:包括大型公园、广场、生产绿地、街头绿地、小游园、附属绿地等,多出现在旧城改建区特点:可均匀分布,便于居民使用,但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构成和气候改善的作用不明显

2.环状绿地布局:多与城市环形交通线,老城墙等相结合布置,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城市扩展,保护城市和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差异。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风貌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3.廊状绿地布局:具有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在宽度上有一定的要求,是连接城市内部绿地的绿色廊道,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兼具休闲、文化、美学等多种功能。

1、 城市园林绿地:城市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2、 “十二五”期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进规划建绿为手段,以发扬文化建园为宗旨,以建设优美、清洁、舒适的园林城市为目标,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加强园林绿化管理,注重资源节约型绿化模式,广开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增强全民绿化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发展趋势:组成城市绿地系统地要素趋于多元化;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于网络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将森林引入城市;

高新技术的应用。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相关各类规划成果;

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地带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

规划实施原则。

6、 城市绿化用地的选择:⑴公园绿地

① 各种现有公园、苗圃等绿地或现有林地、树丛

② 充分选择河、湖所在地

③ 选择名胜古迹、革命遗址

④ 结合旧城改造

⑤ 充分利用接头小块地

(2)生产用地

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在郊区选择交通方便、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

(3)防护绿地的选择 ①防风林选城市外围上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方;

②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等对环境影响程度不同,选择有关地段设置不同宽度;

③农田防护林在农田附近,有利于防风的地带营造林网;

④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腰、坡地等地带种植树林。

7、 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8、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00%

9、 道路绿化面积指标

道路绿化面积为平均单株行道树的树冠投影面积与分车绿岛上的草地面积之和。

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用地比率≥20%,次干道≥15%

道路绿化程度=道路绿化横断面长度/道路横断面总长度

10、 生产绿地面积指标

S=城市苗圃面积/建成区总面积

苗圃容有量反映了城市园林绿化生产用地的多少。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11、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指标

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绿地率≥20%;产生有害气体及其有害气体及其它污染的工厂≥30%,5m宽;学校、医院、休疗养所、机关团体等等≥35%。

12、 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

① 城市新建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城改建区绿地率不低于25%;

② 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③ 公园设计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

④ 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

⑤ 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

13、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模式

① 常见的8种基本布局形式:点状、环状、廊状、带状、放射状、楔状、指状、绿心状

② 常见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点(块、园)状绿地布局;

环状绿地布局;

廊状绿地布局;

楔状绿地布局;

绿心状绿地布局。

组合布局模式:环楔式绿地布局;

环网放射式绿地布局;

廊道网络式绿地布局。

14、 城市园林树种规划的一般原则

① 适地适树

② 乔灌花草相结合

③ 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④ 生态效益为主,兼顾景观和经济效益

15、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 符合国家园林绿化有关规定,服从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城市其他系统相配合;

② 继承和革新我国造园传统艺术,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造社会主义新园林;

③ 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展现地方特点和时代风格;

④ 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建设计划和日常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效益。

16、 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

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17、 公园游人容量计算

C=A/Am

C=公园游人容量

A=公园总面积

Am=公园游人均占地面积

18、 综合性公园概念

综合性公园一般是指规模较大,自然环境良好,游憩、活动及服务设施完备,为全市或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服务的大型绿地。综合性公园按其服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19、 植物园的组成部分

1、 科普展览区

20、 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要求

1、 明确建园目的、性质、任务

2、 功能分区及用地平衡,展览区用地最大,可占全园总面积的40%-60%,苗圃及实验区占25%-35%,其他占25%-35%;

3、 展览区是为群从开放使用的,用地应选择地形富于变化,交通联系方便,游人易到达为宜;

4、 苗圃是科研、生产场所,一般不向游人开放,应与展览区隔离,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和保护措施。

21、 动物园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 有明确功能分区

2、 兽舍要牢固,外围应与围墙、隔离沟和林地,设置方便的出入口、专用出入口,以防动物出园伤害人畜;

3、 动物的笼舍和服务建筑应与出入口、广场、导游线相协调,形成串联、并联、放射、混合等方式,以方便是2游人全面或重点参观;

4、 游人路线一般逆时针右转,主要道路和专用道路要求能同行汽车,以便管理使用;

5、 主体建筑设在主要出入口的开阔地上、全园主要轴线上或全园制高点上。动物园内不宜设置俱乐部、音乐厅等喧哗的文娱设施,尤其夜间要保证动物安静休息。

22、 儿童公园规划的原则要求

1、 儿童公园用地应选择日照、通风、排水良好的位置,交通方便;

2、 按不同年龄儿童使用比例,心理及活动来划分空间,幼儿活动区最好不要靠近儿童公园出入口;

3、 创造优良的自然环境,绿化用地占全园用地的50%以上,保持全园绿化覆盖率在70%以上;

4、 大门设置道路网要简单明确,以便儿童辨别方向,路面宜平整,主路不宜设置台阶;

5、 健康、安全是儿童公园设计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建筑、雕塑、设施、园路等要求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