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2)轮廓的单峰平均间距S: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的单峰间距Si的算 术平均值。所谓轮廓单峰间距Si ,是指两相邻轮廓单峰最高点在 中线上的投影长度,如图4-6所示。用下式表示为
(3)轮廓的支承长度率Rmr(c) :在取样长度内,一平行于基准线的线 与轮廓相截所得到的各段截线长度bi (图4-6)之和与取样长度l 之比。用下式表示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4.印模法 印模法是指用塑性材料将被测表面印模下来,然后对印模表
面进行测量。常用的印模材料有川蜡、石蜡和低熔点合金等。这 些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不高,故一般不用针触法测量它。由于印 模材料不可能填满谷底,且取下印模时往往使印模波峰削平,所 以测得印模的Rz值比实际略有缩小。一般需根据实验修正。印模 法适用于大尺寸零件的内表面,测量范围为Rz=0.8~330μ m。
1.取样长度lr 取样长度是指测量和评定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
度,如图4-2所示。取样长度的方向与轮廓总的走向一致。规定 取样长度的目的在于限制和利减弱其他几何形状误差,特别是表 面波度对测量的影响,表面越粗糙,取样长度就越大。在所选取 的取样长度内,一般至少包含五个波峰和波谷。 2.评定长度ln
下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4)配合性质要求越稳定,表面粗糙度值应越小。配合性质相同时, 尺寸愈小的结合面,表面粗糙度值也应越小。同一精度等级,小 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表面粗糙度值要小。
(5)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是在设计图样上同时给出的 基本要求,三者互相存在密切联系,故取值时应相互协调,一般 应符合:尺寸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比较糙度样板直接进行比较,两者的 加工方法和材料应尽可能相同,否则将产生较大误差。可用肉眼 或借助放大镜、比较显微镜比较;也可用手摸、指甲划动的感觉 来判断被测表面的粗糙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上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4.4.1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表面粗糙度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选取时应在满足零 件使用性能要求下,考虑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表面粗糙度参 数值的选用原则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较大的 粗糙度数值,以减小加工困难,降低生产成本。选择评定参数值 的方法多采用类比法。根据类比法初步确定表面粗糙度,再结合 以下情况进行考虑。 (1)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应小于非工作表面的粗 糙度参数值。 (2)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值应比非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值小。对有相对 运动的工件表面,运动速度愈高,其表面粗糙度值也应愈小。 (3)受循环载荷的表面和易引起应力集中的部位(如圆角、沟槽等) 粗糙度参数要小。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三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
4.3.3 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的标 注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一般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界线或其 延长线上,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被注表面,数字及符号 的注写方向必须与尺寸数字方向一致。当零件大部分表面具有相 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符号、代号可以 统一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
项目四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概述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任务一 概述
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对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耐磨性。表面越粗糙,配合表面间的有 效接触面积减小,压强增大,磨损就越快 (2)表面粗糙度影响配合性质的稳定性。对间隙配合来说,表面越 粗糙,就越易磨损,使工作过程中间隙逐渐增大;对过盈配合来 说,由于装配时将微观凸峰挤平,减小了实际有效过盈,降低了 连接强度。 (3)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粗糙的零件表面,存在较大 的波谷,它们像尖角缺口和裂纹一样,对应力集中很敏感,从而 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一 概述
(4)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抗腐蚀性。粗糙的表面,易使腐蚀性气 体或液体通过表面的微观凹谷渗入到金属内层,造成表面锈蚀。
(5)表面粗糙度影响零件的密封性。粗糙的表面之间无法严密地贴 合,气体或液体通过接触面间的缝隙渗漏。
上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1 主要术语和定义
2.光切法 应用“光切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称之为光切法。
光切法常用于测量Rz值为0.5~0.8μm的表面。常用的仪器 是双管显微镜(光切显微镜)如图4-11所示。该种仪器适宜于 车、铣、刨或其他类似加工方法所加工的零件平面和外圆表面。
光切法的基本原理如图4-12所示。 3.干涉法
干涉法是指利用光学干涉原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一种方法。 常用仪器是干涉显微镜。图4-13是国产6JA型干涉显微镜外 形图,其光学系统见图4-14。
4.3.1 表面粗糙度符号
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意义见表4-6。
4.3.2 表面粗糙度代号
有表面度符号及其他表面特征要求的标注,组成了表面粗糙度 的代号。表面特征各项规定在基本符号中注写的位置如图4-7所 示。
高度参数选用Ra时,可以省略其代号而只标注允许值。参数 为Rz或Ry时,允许值前必须注出相应的参数符号。
上一页 返回
表4-6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返回
图4-2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返回
图4-4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返回
图4-5 高度特征参数
返回
图4-6 轮廓间距参数
返回
图4-6 轮廓间距参数
返回
图4-7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标注
返回
图4-11 双管显微镜
返回
图4-12 光切显微镜测量原理
返回
图4-13 6JA型干涉显微镜外形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3 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值已经标准化,设计时应根据国家标 准规定的参数值系列选取。国家标准GB/T1031—200 9对参数系列值的规定有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要求优先选用基 本系列。
上一页 返回
任务三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轮廓最大高度Rz: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的峰顶线与轮廓谷底线 之间的距离。用下式表示为
2.间距特征、形状特征参数———附加参数 (1)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微观不平
度间距Sm的平均值。所谓轮廓微观不平度间距Smi ,是指含有一个 轮廓峰和相邻轮廓谷一段中线的长度,如图4-6所示。用下式表 示为
在取样长度内,由一条假想线将实际轮廓分成上、下两部分, 而且使上部分面积之和等于下部分面积之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表面轮廓上各点至 基准线距离yi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如图4-4所示。用下式表示为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y :在取样长度内,被测实际轮廓上5个 最大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5个最大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如图 4-5所示。用下式表示为
评定长度是指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表面粗糙度所必需的一段 长度,如图4-2所示。
下一页 返回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轮廓中线犿 轮廓中线:是定量计算表面粗糙度数值大小的一条基准线,
基准线通常有以下两种: (1)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在取样长度范围内,实际被测轮廓线上的各点至一条假想线 的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 (2)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返回
图4-146JA型干涉显微镜光学系统 图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6)要求防腐蚀、密封性能好或外表美观等表面的粗糙度值应较小。 (7)考虑加工方法确定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与加工方法有密切
的关系,在确定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时,应考虑可能的加工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四 选用和检测表面粗糙度
4.4.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