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论安全人机工程之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安全人机工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道路交通运输中的安全问题,从而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安全人机工程技术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汽车的人机系统,车辆安全设计
安全人机工程学简介:
首先我先简介一下安全人机工程学。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研究人与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立足点放在安全上而,以活动过程中的人文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安全人机工程学,可以定义为: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作为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的分支,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将与以安全为前提、以工效为目标的工效人机工程学并驾齐驱,并成为安全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研究人、机械、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使机械、环境符合人的形态学、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特性,使人一机械一环境相经协调,以求达到人的能力与作业活动要求相适应,创造舒适、高效、安全的劳动条件的学科。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研究人与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立足点放在安全
上面,以活动过程中的人文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也就是说,在实现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安全健康与舒适愉快。
这主要是从活动者的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的需要与可能等诸因素,去着重研究人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过程中在实现一定活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机理.为预防与消除危害的标准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实现安全卫生的目的,确保人类能在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条件与环境中从事各项活动。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机工程学在欧洲是以劳动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有欧洲开展人机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于1950年成立了英国人机学研究会,1957年创办会刊《Ergonomics》。
美国于1957年成立人类因素工程学会,同时发行了会刊。
日本于1963年成立日本人间工学研究会。
苏联、德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芬兰、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开展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1960年成立国际人机学协会。
我国进入80年代以后,也开始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关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命名,各国有所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欧洲称作Ergonomics(人机学),美国称作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和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目前普遍采用的是Ergonomics,我国曾译为人类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机学等。
论道路交通安全人机工程:
现代化的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是一系列产业的市场和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迅猛发展,公路里程1950年13·8万公里,根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到210万至230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
机动车数量增长相当惊人,“十五”末,我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超过600 万辆,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000万辆。
然而我国的交通设施相对公路和汽车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等道路语言还有待完善。
我国的交通安全不容乐观。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安全事故450254起,造成9·9万人死亡,47·0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60人,交通安全迫在眉睫。
道路运输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接连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仅1月7日进入春运以来,全国道路运输行业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运输事故12起,造成104人死亡、169人受伤,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运输事故5起。
发生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驾驶员违章超速、临危操作不当,二是驾驶员疲劳驾驶;三是车辆超载现象严重;四是因下雨、下雪导致的路滑等。
上述事故的发生反映出目前我们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深层次研究探讨预防道路
运输安全事故的方式、方法。
本文我们组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
第一:人的方面,驾驶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对运输作业系统的影响;第二:运输工具方面,操作装置,显示装置,驾驶空间,座椅,视野及作业环境的微气候等合理设计;
第三:环境方面,交通标志,道路设施等合理设计。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合理的设计就能有效的减少或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与驾驶人员的作业研究
1·道路交通安全系统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
对“人,车,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出系统的分析评价并提出保证措施对减少运输事故有很大的作用。
从对交通事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认识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对人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端正他们的行车态度,对行人和骑车人的着装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对车的制动,车辆性能,车速,视野也的有一定的检测。
2·驾驶人员的研究
驾驶人员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下面我们就从安全人机工程的角度分析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及疲劳问题。
(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有,动视力,夜视力,视力适应,炫目,视力与烟雾,视野,行驶中视空间的特性,色觉等,
(2)疲劳。
驾驶人员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驾驶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车内环境不好,自身身心条件等造成的疲劳。
为了
减少或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员应该劳逸结合,不应一次
性驾驶时间过长,这样的疲劳往往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汽车的人机系统设计
汽车驾驶室的设计是人机系统的重要内容。
驾驶室的座椅,控制系统,驾驶空间及汽车的视野等的设计应当更好地符合人体尺寸,操作姿势或舒适程度等的生理特点,可以采用人体模板来校核有关驾驶空间尺寸,方向盘等控制系统的位置,显示仪表的布置等。
1·汽车座椅设计
驾驶座椅的靠背与座面的夹角及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是影响驾驶人员驾驶作业的关键。
因此夹角大小的设计至关重要。
2·汽车显示装置设计
汽车的显示装置是将汽车的信息传递人员的一种关键部件,显示装置除了要正确反映汽车的运行状况外,还应该根据人的感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来确定其结构,使人与显示装置达到充分协调。
3·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汽车控制系统包括:方向盘制动器及各种开关;脚操作的刹车装置,加速装置及各种显示仪表等。
这些装置的布局,选型及可靠程度的高
低直接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4·驾驶室的空间设计
驾驶室的空间设计的舒适程度可以有效的减轻驾驶人员的疲劳,有利于汽车的安全行驶。
5·汽车的视野设计
宽阔和方便的视野,有利于驾驶人员观察汽车前方和左右方的各种情况,感知车外的各种的各种信息,并能方便地根据路面行人,其他车辆等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车辆安全设计与交通安全设施
从安全人机工程观点出发,还可以从交通工具本身的安全设计和交通运输安全设施两个方面考虑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1·车辆安全设计
(1)安全车身。
为了减轻汽车碰撞是乘员的伤亡,在设计车身时着重加固乘客舱部分,削弱汽车头部和尾部。
(2)安全带。
安全带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碰撞事故中驾驶员受伤率和死亡率。
(3)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在汽车正面碰撞是能防止乘员与其前方的碰撞。
(4)安全玻璃。
汽车正面或侧面碰撞时,乘员头部往往撞击风窗玻璃或侧窗玻璃而受伤,并且玻璃碎片还会使脸部和眼睛受伤。
(5)乘员头颈保护系统。
它能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
地支撑与保护,以减轻脊椎以及颈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并防止
头部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6)侧门防撞杆。
当侧门受到撞击时,坚固的防撞杆能大大减轻侧门的变形程度,从而能减少汽车撞击对车内乘员的伤害。
2·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物理隔离设施等,道路设施安全的完善是减少或防止交通事故的关键,因此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总结:
通过对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人机工程三个方面的阐述和研究,我们组已经深深体会到交通运输与安全人机工程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把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科学理论运用到道路交通运输当中我们才能更好的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
交通运输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应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