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 长征》定稿

《七律 长征》定稿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一是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律诗,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1、押韵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就叫“押韵”。

古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这里我们只谈平声韵。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

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东冬先萧等都只是这个韵的代表字,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东”和“冬”这两个韵的读音,在普通话里根本没有分别,但在古代一定是有某种区别的,在写律诗的时候还不能把他们混用,必须遵守。

《红楼梦》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限定用寒韵。

香菱苦思冥想了好久,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

”香菱怔怔地答道:“‘闲’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由此可见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各韵所包括的字数很不相称,有些韵很宽(字数很多),有些韵很窄(字数较少)。

宽韵可以很自由,窄韵就会令人局促;但是,有些诗人自认文才很高,有时候就故意用窄韵来显示本领。

依诗韵的宽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平声韵):⑴宽韵支先阳庚尤东真虞⑵中韵元寒鱼萧侵冬灰齐歌麻豪⑶窄韵微文删青蒸覃盐⑷险韵江佳肴咸这种说法是相对的,有些虽然是窄韵,但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2、平仄要解决平仄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明白声调的含义。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⑴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古代为仄声。

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详细地说比较繁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等是仄声。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按照《康熙字典》上载的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

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

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汉语的音韵美。

(1)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就是:1、仄仄平平仄2、仄仄仄平平3、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平(2)七律的平仄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变化。

在此不赘述。

汉乐府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

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

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

【七律篇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都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

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恕,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洪都》一九六五年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

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

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

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

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开始对本首诗打腹稿。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

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长征简介】〖路线示意图〗〖相关资料〗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红一方面军:中央直接控制,主要指挥者原来是朱德与毛泽东,后来被博古、李德把持,遵义会议后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

第一、三、五、七、八、九军团(长征前)。

红二方面军:也就是原来的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贺龙任军长,任弼时是政委,副政委关向应,主要领导者还有萧克,王震。

(二、四方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即张国焘部,有8万多人,长征期间力量最大。

主要领导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

这里有很多将才,可惜他们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张国焘这个小人手里。

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第四、二十五军,后四军转移开辟川陕苏区,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后来长征至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组编为红十五军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