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阅读 答案

新阅读 答案

邋遢(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3. 从作者的读书的经历和感受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首先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做到多读书,广泛涉猎,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

从小就要用心读书的习惯,学会品味和鉴赏文学作品。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者间不能互换的原因是:答:这既照应了上文冰心经历的几个片段的顺序,并且三者之间又有一个程度的渐进性。

第1题:文段②画线句子中“这”指代什么(在文中画出原句)?作者认为要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的条件是什么?[考点]掌握代词“这“的用法。

/感知文章内容。

[解答]此题看似考查对重要句子的解读,实则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这需要反复品读文段。

“这”指代什么,首先要明确它作为代词,表近指,这样,在前面的内容中自会找寻到答案。

另外要求用原句作答,那么,“这”应该指代“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接下来的内容“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正好解答了第二问。

第2题: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

(2)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

[考点]结合语境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要求非常明确,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释义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解答时要结合原句进行思考,而且要做到词句兼顾、词不离句。

结合语境看,第1句中的“精神产品”当时指书;第2句中的“秋水文章”,重点在“文章”,是说文章像秋水一样,另外结合文章开头的内容,“四时读书乐”,这里还应该有“秋季”的意思。

第3题:阅读文段③一⑥,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分一合一分”中两个“分”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对书的区分和选择,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书中的理分开,不受书中的理的影响。

B.文段④中画线的句子,其实是作者基于图书质量参差不齐的事实而发出的激愤之词,旨在突出对书进行选择的必要。

C.文段⑤以“涵泳,在水中潜行”来形象地说明“合”的意思。

D.“分一合一分”既是科学的读书方法,更是获得读书乐趣的重要途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答]此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需要反复阅读文章,充分感受材料,对选项逐一判断。

B、C、D三项所言与文章内容完全吻合,而A项中的“后者是指把自己的理和书中的理分开,不受书中的理的影响。

”与文章原意明显不符。

原文是说“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因此,当选A项。

第4题:阅读文段⑦,在下面的方格内各填写一个字,组成词语,表现作者对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答]理清作者对书的情感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又作了具体要求,那就是用与“书”组成的词语来概括。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细心阅读文章,首先明确“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书”而生发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思维的轨迹。

这样,在行文的过程中,抓住作者对书的情感的变化,解答此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是“爱书”;后来产生了厌倦、困扰,即“恨书”;接下来处理了书,又产生了思念,即“忆书”;最后点题,照应题目和开头,即“乐书”。

第5题:品读文段⑦中画线诗句,结合文意回答问题。

(1)由诗句“捣麝成尘香不灭”,你能联想到陆游的哪句词?请写在下面。

(2)诗句原写历经磨难和摧残依然不改对故国的思念,作者在此处引用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什么?[考点]诗文名句的积累。

/品味寓含深意的句子,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解答]此题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考查,而且是一句引用的诗,解答时不能仅停留在句子意义的表层,而要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

其中第1问,由“捣麝成尘香不灭”联想陆游的诗句,这是对诗文名句积累的考查,我们很容易想到陆游名篇《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

”第2问即考查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性意义,这要结合文章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方面来理解。

原句是对故国的思念,而文中是写作者对书的情感,因此,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表达自己对书的痴迷和执著。

1、“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_______的感情。

2、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

找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3、去火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吗?她为什么要总说好?4、体会“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这句话,联系上文,写出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5、作者把母亲比做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做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答案1、赞美、感激、怀念。

2、(1)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

(2)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让我和弟弟吃饱饭,妈妈远嫁亲生女儿。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

总说“好”是为了安抚那流血的心。

4、(1)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2)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欣慰。

5、如:母亲是儿女一生的支柱,有了母亲,儿女在外不管多劳累,多辛苦,受了多少委屈,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的笑脸,一切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听了母亲宽慰的话语,任何风浪就会踩在脚下,如果说人的一生,有一根坚强的柱子让你不倒,那就是母亲。

(比喻贴切、表述清楚合理即可。

)0.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词语11.第三段写道我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却还要挂出生母的照片.这是为什么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十一段的主要内容13.阅读第十二段,联系全文.分析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的原因14.本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末说世上有一部书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面对母亲这部永远写不完的书.请将要谈谈你的看法10..接受(好感)感谢(感激)怀念(思念,愧疚)11.表达了"我"对继母的反感,也包含着对生母的思念.12.写继母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将亲生女儿远嫁内蒙.13.为母亲的关爱而感动,为母亲的衰老而伤感,为以前的无知而愧疚.14.(1)不是生母,胜似生母,答勤劳,善良,无私,包容(宽容也可);(2)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天下的母亲最大多数是值得歌颂的,我们要学习母亲的优良品质,努力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46答案略47折断一半的苹果枝 1.表达效果:运用拟人、比喻,刻画了小苹果惹人喜爱的外形、生机勃勃的情态。

作用:这种刻画,使小苹果将要面临的厄运显得更加残酷,让人对这种结果更加担忧;同时也为揭示半断的苹果枝无私负重的高尚品格埋下了伏笔。

2.小苹果越长越大,半断的苹果枝的负担就越来越重,苹果枝完全折断,苹果毁灭的危险也就越来越迫近,其最后的结果是悲惨的。

“悲剧”,一方面指生命毁灭带给人悲哀的感受;另一方面指美好愿望与悲惨结局之间的巨大落差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3.结合文意来看,救助苹果枝本来是一件容易事;但在生活中,一些人对遭遇困境的身边之人尚且视而不见,对无关人情的其他事物自然也就更加冷漠。

因此,作者在此是要呼唤人们拿出帮助有难之人的行动,也呼吸社会树立帮助有困难之人的风尚。

48.小巷1.盲人学会了按摩,帮人减除病痛的折磨2.这是一盏心灵之灯,为人奉献减少病人痛苦同时也是一盏希望之灯,照亮自己充满希望生活充满阳光。

3.关键词“兼任”“自信”54天职1.坚持帮小偷治好病,面对小偷的求饶并不心软,交给警察2.不想牵累别人。

表明今天的手术与往日不同,可见他视死如归的决心3.忠于正义,不忘良知,维护和平63.兰草1.反衬或衬托(或对比)。

2.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含义理解要点:①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拼搏的精神;②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64.菜花1.菜花的美受到孩子的不屑与摧残;没有在父亲逝世前与他多谈谈心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和对过失不可挽回的伤感2.作为文章线索;象征平凡而美丽的事;借菜花表明自己对平凡而美丽的事物的赞颂和对往事的回忆3.由物到人:父亲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

70.脚步声1..①少年时怕的是鬼,现在怕的是人②少年时怕鬼一路飞奔,现在害怕只是回头来看③少年时怕后知道“鬼不可怕”,现在怕后明白“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了”2.对比(比照、衬托)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说明我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

3..“你”指的是读者,泛指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作者这里的走路,指的是探索人生之路。

71、(1)引出本文的论点,并作为证明论点的论据(2)主要具备了把握机会的能力,做好了迎接机会的准备,就一定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73、1.为什么以“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答:凸显了书写的主要对象;表现了“野菊花”在我生命过程中的意义。

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前花去大量笔墨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答:凸显出我心中的痛苦与悲哀,为下文我从野菊花精神抖擞的绽放中获得启示蓄势,从而凸显出野菊花个我的震撼,突出文章的中心。

74、(1)①岁时,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终于在大河里学会了游泳。

(2)①句表达效果好。

此句突出了“我”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而②句在语气上比较舒缓,表达效果不如①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