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0例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0例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30例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04T15:26:45.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曹玉明
[导读] 泌尿系统结石发病原因较多,一般认为与嘌呤代谢、尿酸水平、钙磷平衡有关[3],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体外碎石等方法为主。

曹玉明
(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外科 250031)
【中图分类号】R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22-02 泌尿系结石即尿石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目前仍存在大多数患者的确切病因不十分清楚,发病率居高不下,疗后复发率较高,预防措施不令人满意等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尿石症的治疗手段得到极大丰富,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有排石法、溶石法、碎石法、取石法(包括微创内镜镜下取石、切开取石等)等。

中医药在治疗尿石症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为部分患者免除手术创伤,解除病痛,且具有简便有效、廉价、无损伤、易接受等特点,在临床尿石症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使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呈现多样化,但药物保守治疗以其独有的无创性仍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且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被视为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基本治疗方法。

结石直径≤4mm患者自行排石率可接近90%,而结石直径≥7mm患者自行排石率较低,一般排石排出时间多控制在1月以内,如此期间内患侧输尿管无完全梗阻,且对侧肾功能正常,被视为保守治疗的安全期。

尤其是结石直径≤7mm,无肾积水或合并轻度肾积水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

目前保守治疗一般包括中药、西药及饮食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新疗法,使保守治疗的排石率得到大大提高,临床满意度较高。

2007年5月-2010年7月,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输尿管结石30例,并与同期体外碎石30例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经B超、腹部平片或肾盂静脉照影证实。

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0岁-65岁,平均年龄45.5岁。

病程2-10年,平均3.5年;输尿管上段结石占16例,下段结石14例,结石最小0.3×0.5cm2,最大
2.5×
3.7cm2;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2-9年,平均3.4年。

输尿管上段结石占18例,下段结石12例,结石最小
0.31×0.45cm2,最大3.0×2.8cm2,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腹疼痛、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其年龄、性别、病程、结石大小及部位等构成比大致相同。

1.2 方法治疗组服自制排石汤,其方药为:金钱草60克、鸡内金30克、海金沙30克、石苇30克、黄芪200克、东前子20克、滑石15克、川中膝、桃红、枳实、白茅根各10克,水煎服药剂,并用25%硫酸镁20ml加100ml生理盐水中20分钟静滴完,随即静滴20%甘露醇500ml,2小时静滴完,每天一次。

静滴完后即跳跃30分钟,七天为一个疗程,若结石未排出可继续第二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体外碎石治疗[3]。

两组病人均同时可采用抗炎、止血等处理,2周后进行疗效比较。

1.3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石从体内排出,经B超、腹部平片证实;有效:临床症状缓解,结石较前缩小5%以上,或下移3.0cm以上批;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结石无变化。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法对输尿管结石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其有效率可90%。

表1 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
注:*与治疗组比较p<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尿路结石由于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聚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所致,其导致腰痛、尿频、尿急、小便淋漓等症状,亦属于中医“淋症”的范畴。

自制排石汤,方中“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有化石之功效”[1];石苇、枳实、白茅根有清热止血之效,东前子、滑石、川牛膝有利水通淋,行气化瘀、益气阴阳之功效,诸药相配制能化石、排石、清热、理气、止血。

从现代研究表明:中药排石效果确切;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有增强输尿管蠕动、促进化石、排石[2]。

东前子、滑石、川牛膝有利尿、降压作用;结合“硫酸镁、甘露醇”能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尿液增加,可起到冲击结石的作用。

从表1中可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样能使结石排出体外,其疗效与体外碎石疗效相当(p>0.05)。

从治疗临床主要症状来看(见表2);治疗组缓解病人痛苦,减少结石下行时对输尿管的损伤等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体外碎石治疗不可比拟的。

泌尿系统结石发病原因较多,一般认为与嘌呤代谢、尿酸水平、钙磷平衡有关[3],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体外碎石等方法为主。

本病属中医“石淋”、“腰痛”、“癃闭”范畴。

以利尿通淋为治疗原则。

中药的利尿作用,配合输液、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加强尿液的冲洗作用,提高输尿管梗阻上段的压力,从而促使结石移动、排出。

中药、黄体酮、山莨菪碱、杜冷丁、维生素K3可不同程度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的痉挛,减少结石下移的阻力而利于结石排出。

本组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217.
[2]余恕仁,张丽仙.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2:730.
[3]叶子缅,邱子涛等.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0:5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