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期末论文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夏天荣院系:建筑工程学院班级:10土木(2)班学号:J10220222指导教师:郎启贵日期:2012年12月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国房屋的寿命之短可谓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和规划的短见性,朝令夕改,还有旧城改造等的存在,导致各地的房屋拆迁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
房屋是人们安生立命之本,但是拆迁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却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因此屡屡发生在各地的恶性城市房屋拆迁事件更是将这关乎民生民权的问题推向社会的风口浪尖。
房屋拆迁中的主体:政府、法院、开发商、建筑公司、社会公众,他们之间存在私人利益、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矛盾纠纷。
我国相关的法律,如《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屋管理条例》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恶性拆迁的发生。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一些房屋拆迁的实际案例,分析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屋拆迁矛盾纠纷拆迁补偿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的催生了一种城市发展的现象:房屋拆迁。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平民百姓,一辈子也许就一次购买房子的机会,而且房子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港湾,是他们最重要的私人财产,更是私人生活的载体和公民隐私权、财产权及其他权利的落脚点。
然而,因城市房屋“拆迁”而引起的各类信访、上访、起诉以及重大案件也是呈上升趋势。
安徽农民朱正亮因拆迁纠纷而点火自焚,湖南嘉禾拆迁案牵动国务院总理的亲自过问,2000年北京万余被拆迁户联名提起诉迁行政公诉,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拒绝拆迁案······当然也有不法公民会借拆迁提出不合理的赔偿要求,得知拆迁以后反而擅自增加房屋面积,并从中获利。
下面从房屋拆迁开始讲起。
一、城市房屋拆迁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房屋拆迁。
所谓城市房屋拆迁,是指取得拆迁许可证的拆迁人依法对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予以拆除,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予以迁移安置,并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予以经济补偿的活动。
可以说: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是中国独有的一项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居民生存质量,满足城市改造和发展的需要。
可是如何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合理调解拆迁过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平衡各方的利益,不仅关系到拆迁的有序进行,更涉及到被拆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
下面先来讲讲一个案例。
二、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拆迁补偿案例在拆迁中,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也会做出不法的事情。
2009年,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拆迁补偿,昌平区北七家镇鲁疃村几乎家家都盖起了彩钢板房。
鲁疃村被划入规划中的未来科技城南区,这座有一千多户村民的村庄从今年9月份开始了拆迁。
因为对拆迁政策的预期,从去年年底开始,一千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加盖起了彩钢板房,有的村民不惜借钱盖房,更有一些人买来村民的房子进行“投资”。
然而在拆迁细则出台后,这些彩钢板房未被列入补偿范围,至少数千万的“投资”变为了一地废墟和废旧材料。
在鲁疃村拆迁政策中,村民违章在自家宅基地建设的二层以上(含二层)彩钢房一律不予补偿。
这意味着村民希望通过违建多得拆迁补偿款的计划不但无法实现,很多人反而因此欠下外债。
因此,我们在呼吁尊重农民合法权利,坚决制止非法拆迁的同时,对那些为了多的一点补偿款就非法建设、浪费资源的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并且要提前公告,讲明道理和规定,及早制止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还社会一个安静,给人民一个公平。
三、城市房屋拆迁中的主要问题(一)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制不健全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立法还不完善。
目前涉及房屋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都存在明显的规范不足的缺陷。
拆迁办的公权力,是由《城乡规划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一些法规所明确规定的。
而业主的私权利,是由《物权法》等法规所保障。
比较无奈的是,这些法规之间有互相抵触的内容。
个人认为:房屋拆迁法制不健全问题的根源,集中体现在房屋拆迁法律法规的立法指导思想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过分强调整体利益,忽视对个体私权利的保护。
二是现有制度过分强调行政机关的主导性,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手段。
房屋拆迁过程中的许多事项完全由政府掌控,这样既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也容易形成暗箱操作,滋生腐败。
(二)拆迁行政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大部分的暴力拆迁源于拆迁补偿的纠纷。
房屋拆迁补偿,是指房屋拆迁中的拆迁人依照房屋拆迁协议的约定,对被拆迁人所受损失给予的经济补救。
在国际上,普遍的规定是:在因政府建设的公益性需要而征地的情况下,居民必须为大局做出让步,但是政府必须提出需要征地的足够理由及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
2004年修宪前的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但没有补偿的规定。
不难看出,过去我国行政补偿的宪法基础是薄弱的,拆迁行政补偿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行政补偿的费用和标准偏低。
二是行政补偿的范围偏窄。
三是行政补偿的方式偏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行政补偿问题是引发拆迁矛盾的最大问题,只有对行政补偿问题给予充分的重新认识,拆迁中的很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真正解决。
(三)滥用拆迁行政许可权及国家土地征收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所谓效率而忽视法定程序,例如有的地方政府还未收回拆迁户的土地使用证,就擅自将房屋的土地使用权交给开发商;未经法定审查和审批程序就组织实施拆迁计划;向不具备申领许可证的人颁发拆迁许可证,导致违法拆迁。
同时,商业拆迁普遍存在盗用“公共利益”之名的现象。
目前,借“公共利益”之名进行商业开发拆迁的情况主要包括:一是假借城市景观大道、休闲广场、绿化园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名;二是假借旧城改造之名,特别是假借“旧城改造”之名而滥用国家土地征收制度的现象有增无减,这不仅使众多被拆迁人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损害政府的形象。
四、解决城市房屋拆迁中相关问题的对策探讨就上述的3种城市房屋拆迁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下几点对策,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但是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意识,并且足够重视拆迁问题,那这些问题迟早会提上议程,还大家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拆迁。
(一)加强拆迁立法,完善拆迁法制如今,原有的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带来了拆迁中纠纷的增多和矛盾的激化。
同时,拆迁工作本身也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法律制度入手,加强拆迁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不仅如此,还应提高拆迁立法阶位。
在过去的拆迁实践中,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所颁布的《拆迁条例》,但它仅仅是一个行政法规,效力层次较低。
而被拆迁人的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是基于宪法和民法取得或者确定的,要对这种权利状况进行剥夺和改变的法律,其立法阶位不能低于赋予这种权利的法律,即宪法和民法。
因此,有关拆迁的立法权应当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这样,既可以保证拆迁法制的统一,增强拆迁工作的严肃性,同时又是对作为弱势群体的被拆迁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二)明确界定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首先,对公共利益必要和相对准确的界定不仅有利于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产生,也有利于政府更新行政思维、进行科学决策,规范政府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其次,严格执行公共利益非营利性的标准将有利于防止商业利益、地方利益渗透以及官员腐败的滋生。
公共利益的共同福利性提醒我们的政府,公共利益的实现不能以个人利益的受损为代价,如果广大市民不能从城市房屋拆迁中获益,甚至贫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剧政府与群众的对立,那么公共利益就无法真正得到实现。
总之,公共利益必须能包容最广大民众的个人利益,这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公共利益的本质得以体现。
(三)明确财产权的范围及其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
不能把财产权仅仅理解为对财产的所有权,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属于财产权的范畴。
公民合法取得的对财产的使用权,也应该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示人们,应当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财产并维护自己的权利。
当房地产开发商需要拆除旧有城市房屋以获得房屋占有范围内的土地时,一般应当通过市场方式予以解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的自愿选择达到利益平衡,即使是出于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非商业开发的考虑需要拆除旧有城市房屋。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处理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应该首先选取市场手段,只有当市场手段无法解决时,政府才能采取带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如拆迁许可方式)。
(四)规范“城市规划”(五)不同性质的拆迁项目适用不同补偿标准(六)完善权利救济制度(七)要注意加强拆迁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八)政府应该从城市房屋拆迁的实施程序中完全脱离出来这里先简要叙述这八种个人认为比较有效果的建议,完善拆迁的制度仍需要大胆的尝试和时间的检验。
五、让城市拆迁在阳光下行使从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拆迁补偿案例分析了处于弱势的农民投机行为,到最后损害的还是农民自己。
并又由定义出发,分析了三点突出的问题以及八点对策。
其实,从拆迁制度来讲,我们不是为了拆而拆,是实现国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按照城乡规划重新安排土地用途。
因此对于拆迁,我认为不应当叫“拆迁”,而应该叫“迁拆”,先迁后拆,让城市拆迁在阳光下进行。
还中国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张亚明,城市房屋拆除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3[2]张文超,建筑拆除工程为何事故频发[J]安全与健康,2005[3]谢晓宏,房屋拆迁的法制现状及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