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面与解说词
画面与解说词是分镜头剧本中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电视的特殊性,使得电视分镜头剧本中的画面与解说词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故写好画面与解说词显得十分重要。
8.4.1 写好画面
8.4.2 写好解说(时间艺术)
8.4.3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8.4.1 写好画面
1、画面的形象本性
(1) 直观性
画面是一种在空间中再现“让人看”的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视觉的直观性与科学知识
的纪实性、客观性、逼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具体性——具体内容的特定特性
影视艺术中的具体性即形象的、一目了然的、可感知到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3) 揭示性和概括性
画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与它的揭示性和概括性辨证统一的;画面的美学价值不只是表现在
视觉价值上,同时包含着它的灵魂。
如:画面是一台仪器,观众却联想到了它的性能功用;画面是一个人的表情,观众却感受到了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画面能“让人看”就意味着它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画面能引起人们去思索,则是由于
画面的揭示和概括作用。
(4) 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通常的情况是:镜头具有不完整性。
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多个镜头组合后完成。
事实上,电视节目传达信息(一个动作、一个思想等)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如:一个镜头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镜头组合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片段连接完成完整的信息等等。
这涉及到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画面的内涵是指画面内容所具有的引伸意义和相关意义。
如:野草、小花都具有春天的气息;盖房的人、种田的人都是劳动者。
画面的外延则是指某一内涵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物质。
如:小花、野草是春天的外延;裸露的根须、干朽的枝条、粗糙的树皮是老树的外延等等。
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是在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内涵意义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可
创造出一个明确的意思,这就是创造了画面的外延。
专题片、教学片的“可看性”常常反映
着导演对画面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度。
2、写好画面的注意点
在分镜头剧本中,画面的描述必须形象具体,这里归纳几条写好画面的注意点,供参考:
①画面的内容不能似是而非,是什么就写什么;
②画面是影视片的形容词,要努力用文笔描绘画面事件;
③当用文笔" 描绘"人们不太熟悉或不同一般的事物时,应放上一件人们熟悉的物件加以比较,以给观众深刻印象;
④要常常改变景别、机位、角度,给观众以多样化视点;
⑤要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使画面产生特殊效果;
⑥构图要巧妙,要注意为观众设置观察故事的立足点,使观众置身于事件的特定地位之上等等。
8.4.2 写好解说(时间艺术)
1、解说词的意义
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
优秀影视片的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可以给解说词的意义作这样的概括:解说词具有思考的深度;具有想象和联想的时空;具有对画面背景提示的广度;具有审视画面的角度。
解说词并能给画面以清晰的定位—— 同一个画面,改变解说内容,意义就可以改变。
2、解说词的功能
(1) 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思维能触及现实社会各个方面,凡是思维办得到的语言都能办到。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8:
画面:年轻的少妇默默地注视摇篮里甜睡的小宝宝,嘴角里露出一丝甜蜜的微笑。
解说词:孩子阿!你快长大吧!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
(点评:该处解说词从母亲的举止、表情中,窥视到了母亲的心理活动,表达出了母亲心中的期盼。
)
(2) 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解说词能补充故事的背景、政策、有关知识等。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7:
画面:植保系研究室,有三、四个人在工作,研究员在离镜头不远的桌旁,桌上放着解剖镜。
研究员在看解剖镜,解剖镜下指型管内许多小蜂在活动。
解说词:1995年秋天,金小蜂被带到了农业科学研究所。
在这里,科学工作者首先观察了它的生活习性。
(点评:用解说词来补充说明这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观察金小蜂的生活习
性,时间是在1953年秋天。
)
(3) 主导作用
解说词能引导思维、激发想象和联想、更深刻表达主题等(如政论片)。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48:
画面:“一大”旧址外景,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解说词: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点评:解说词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画面的内容,延伸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美好前景。
)
(4)提升电视片的文学价值性
以解说词能提升电视片的文学价值的例子有很多,在“政论片”中其表尤为突出,例如《回首二战》、《警钟》、《走进新时代》等等。
在教育/教学专题节目中也同样有价值,如《夏天里的羡慕》、《鱼洗之迷》、《格林街118号的秘密》等。
例子
以《“走进新时代”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配图解说词》为例:
画面: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国画。
解说词:江山如此多娇。
当年,毛泽东浪漫地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
如今,江泽民登高望远,欣然赋诗:“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
今天的华夏之邦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进行,宛如一张秀美俊逸的画卷,越来越展现出东方大国的无穷魅力。
(点评:该处的解说词不仅升华了画面的主题,优美的解说词更为该片增加了文学价值性。
)(5)帮助转场过渡
“帮助转场过渡”是解说词的一大特点,一定要学会并应用好这个特点。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90:
画面:稻田里(全景),一只黑线姬鼠,仓惶地向田埂窜去。
解说词:好吧!那就让我们跟着老鼠去看看它们洞里的情况吧!
(接着的)画面:田埂上,鼠洞的特写。
3、解说词的写法
以下是对解说词的基本写法归纳:
解说词的写作特点(要求):
①科学、准确
解说的概念、事实、数据等内容要科学准确。
电视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②简明、精练
解说词要少而精,简要而明确,切中要害。
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更不能看图说话。
要以简练而明白为标准。
例——李运林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p154例:
画面:电视屏幕上映出“国际新闻”的片头,地球仪缓缓东旋,右半部被太阳所照亮。
解说词: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着“ 国际新闻” 的片头——地球仪在缓缓东旋的时候,你可注意到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转,阳光只照亮了它的一半。
(点评:这里的解说词,完全可以改为:“你注意过吗不是?当地球绕轴自转时,阳光只照亮了它的一半”。
这样修改之后,字数少了一半,重点也更加突出了。
)
③通俗、口语化
解说词要通俗、口语化,呆板、枯燥的语言,观众(学生)听不懂,也不愿听。
具体地可以注意一些选词,比如:要选用响亮的字眼(如“ 与” 改为“ 和”,“至”改为“到”是否好一些?),把书面语改为口头语(如“立即”改为“马上”,“宜于”改为“适合”,其效果是否会更好?),等等。
8.4.3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在分镜头剧本中,解说与画面是两种不同质的信息。
但是,这两种信息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影视片的表达与陈述。
1、解说与画面在表现上的辩证关系
在影视片中,解说直接诉诸于观众的听觉,画面诉诸于观众的视觉,但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延续上展开造型的艺术。
画面是可见的,但它却缺乏抽象的概括能力。
解说是不可见的,它与人们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用以界定或说明多义的画面造型和难以表达的含义,在时空的延续变化中,起着组织、扩展和深化画面形象的作用。
无论是画面还是解说词,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整体,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电视散文——华东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专题片片段欣赏
2、解说与画面在配合上的基本关系
在专题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基本配合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1) 解说与画面同步
解说词与画面表现的是相同的内容,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解说与画面呈具体对应关系,起着阐释、强调画面内容,渲染画面情绪的作用。
但这决不是对画面形象的简单复述。
(2) 解说与画面对位
根据整体构思,从特定的目的出发,让画面造型与解说作不同侧面的表现,分别按照各自的表达方式形成两者的对位关系,从而能达到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作品主题思想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解说与画面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
如果解说脱离了画面的主题,进行空泛的议论、随意的描绘和修饰,就会与画面形象相互抵消,反而会分散或干扰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