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山前小学
郭婉娜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摘要:空间观念是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空间观念是学生自主“辨别”2维和3维空间之间界限的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内容包括: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认识辨别方位,三个方向观察用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图形的旋转等等。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空间观念的诠释,并且在内容上所作的要求,体现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空间观念的发展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的灵魂,有利于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

现实情景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本文简要地谈谈关于空间观念培养的一些认识,以及在教学中的感受:
一、回归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有于生活。

在学习几何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

例如,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玩的积木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直观形象。

还有学习《图形与变换》时,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认识平移与旋转,如缆车的行进、升降旗等现象
认识平移,风车的转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都是旋转现象。

一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基本图形通过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

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引导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取初步空间观念的方法之一。

认识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看法,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建立体积的概念:在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块石头,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是因为物体占有空间。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橡皮、笔盒、书包,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述的机会,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空间观念。

三、动手操作感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操作是探索图形特征的有效手段,是能够验证由观察所产生的猜想,可以加深对图形特征及性质的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践中对几何形体亲身去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等,以逐步形成几何体的空间表象,进一步深化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准备长方体纸盒学具,让学生在摸一摸、剪一剪操作中观察、思考:表面积指哪里?相对的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上、下面的面积由谁决定?前、后面的面积由谁决定?左、右面的面积由谁决定?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空间观念也得到提升!
四、注重动静结合,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
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所以在教学上应让学生从运动变换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

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理解,感悟数学美及其应用价值。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如果用运动的观念组织教学,就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起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就“角”概念的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不然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学具,找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订在一个,旋转其中的一条硬纸条,让学生观察它们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

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教具钟“进行演示,把钟的时钟看作角的一条边,拨动分针演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建立表象,进而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使学生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