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文学之情
音乐、美术之美
史学之境 哲学之思 伦理道德之善
1、文学之情
古往今来,优秀美好的文学艺术开启着人的智慧,净化着人的 灵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
一段温馨的情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一幅心
灵的诗画,“长歌呤松风,曲尽河星稀”,这是一种心境的浪 漫 。 文学艺术通过对美的创造和追求,以美导善,以美促真,将美 的特性与原则,诸如崇高之美、理想之美、高尚之美、善良之
2、音乐、美术之美
音乐带给人们节奏、韵律美的感受。 《命运》等
美术带给人们结构、色彩、视觉美的感受。 《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3、读史之境
(1)以史为鉴:资政工具。 如《史记》、《三国志》
(2)以史为镜:学习前人的智慧与谋略。 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 ”。
34
从科学素养的内容方面看,如果说知识、能力是科
学素养中的基础因素,那么思想、方法、精神和态
度则是科学素养的主干,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则是科
学素养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
35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Fra bibliotek科学精神
36
1、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素养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这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 、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素养是靠 后天培养形成的。比如,某人在某个领域的素养高 ,一定是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相当的知识、信息 、经验,掌握独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见识。
素质,感性的素质,讲感觉、讲情感、讲形象,它的 价值判断标准是美。
第三,信仰素质。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超现实的)素质,悟性 的素质,讲约定、讲虔诚,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善。 第四,人文素质。认知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融
理性、感性、悟性于一身,而又不混用,讲真诚、讲诚信, 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爱。
32
非智力结构包括志趣结构、道德结构、意志结构和
审美结构。这三个层次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形成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质结构的基础,智力结构是在知
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并反过来促进知识结构的进
一步完善。
33
智力结构是科学素养结构的主干;非智力因素结构是
在知识结构、智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形成的。
7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 基本态度。
8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就 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以人为 中心,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
9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 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 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 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素养,是对一个人终身起作用的持久因素。
2、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可以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
,是一种稳定的因素。
3、科学素养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的、
整体性的复杂系统。
29
4、科学素养有很强的共性,但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又有
鲜明的个性。科学素养的共性寓于每个人的个性之中
。 5、科学素养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形 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6、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全民道德 素质的提高。
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
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
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1
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
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
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
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37
作为公众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科学基本知识 ,或者说通俗的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38
2、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实质是指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
人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39
古代科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人的自然哲
学观念。
万物有灵观、终极本原观和宇宙秩序观是古希腊科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科学思想的
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许多思想影响极大。
40
近代科学思想由哥白尼开创、并由牛顿完成。
在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想是机械力学思想。 这一思想的中心论点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 理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 理智也没有生命,只是一架机器而已,因而它没有能
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我
国的蔡德诚教授则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六要素”,
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
22
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
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
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23
1996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1946~1964年间的文献
调查,揭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方面:
①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
念;
②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各国学者 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也一直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19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 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 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
、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
成。
20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
乐与幸福,并不是一定只能来自对于金钱、权位、财富的占 有享受。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情壮语的范仲
淹,也曾写过《苏幕遮》这样感悟大自然而情感细腻的诗词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 接水,芳菲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哲学之思
黑格尔:把哲学家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黄 昏的时候才起飞。
罗素:哲学就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学问。
用理性的力量解决终极的问题。
哲学回答的是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问题。
5、伦理道德:求善
伦理道德:人为自己立法
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回答。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
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
学观,四是科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
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
26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发展中心,2001)中指出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
③科学精神: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
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
神;
24
④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
化要素的关系;
⑤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
面的关系;
⑥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25
我国专家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也进行过探讨,有专家
横向学科方法指的是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
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
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
46
特殊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领域或学科所运用的各种 特殊方法,如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电解 法,生物中的同位素跟踪法、医学中的免疫法,心 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人口学中的人口普查法等。 现代科学方法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经实践检验过的科 学理论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