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模精神凝铸时代价值

劳模精神凝铸时代价值

劳模精神凝铸时代价值作者:李俊司警涛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11年第11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黑龙江省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事业迅速展开。

黑龙江人民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一道,投入到这一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并从中产生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如王进喜、马恒昌、苏广铭、王正林、马永顺等等。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共和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树立起崭新的道德标杆,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化为建设祖国的巨大动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

他们在引领无数建设者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铸就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等黑龙江省特有的宝贵精神资源。

半个多世纪以来,劳模们的名字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陌生,相反,却因为人们的众口相传而变得家喻户晓。

事实上,劳模们的名字与他们的事业早已与龙江大地上那段灿烂辉煌的创业史与奋斗史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不朽的历史印记。

一、劳模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创业的时代主题造就了大批劳动模范由于近代以来长期的外侵与内乱,造成了国家百业凋敝的贫弱局面。

农业经济衰败,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就是当时我国经济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巩固国家政权和逐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创业的时代主题,引领无数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奉献。

在这一背景下,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

北大荒人的杰出代表——王正林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全国劳动模范。

他早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边疆的开发建设,兢兢业业,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54年,国务院做出了在三江平原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后,王正林被任命为副场长兼农业总技师,带领着开发建设者们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苦创业。

经过几年奋战,终于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开垦出广袤的良田。

1963年起,王正林先后担任东北农垦总局副局长、局长,他锐意改革,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经验,并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推广。

他以身作则,带领垦区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北大荒人为之骄傲的“黄金时代”。

王正林逝世后,垦区广大群众自愿集资建起一座“王正林同志纪念碑”,以纪念这位北大荒人永远的精神楷模。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催生了诸多劳动模范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根本不具备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

唯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得中国的工业化最终变为现实。

实现工业化,是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并始终不渝的奋斗方向。

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即鲜明地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并随后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建设热潮。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造就出无数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王进喜、马恒昌和苏广铭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的杰出代表。

面对新中国石油极度紧缺的现实,1958年9月,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的称号。

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把钻机化整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奋战3天3夜,终于把井架树立在荒原上。

1960年4月,第二口井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 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王进喜在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

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马恒昌,是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

解放前,马恒昌在沈阳第五机械厂当车工。

1948年,他秘密加入党组织并被推举为车工一组的组长。

11月,沈阳刚刚解放,小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了军工生产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春,为了支援解放战争,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向全厂发出了开展劳动竞赛的倡议并得到热烈响应。

竞赛中,他率先带头成功革新了斜度板胎具,提高了工效3.1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工厂遵照上级指示向北迁移到齐齐哈尔。

“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全国一万八千多个班组的积极响应,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经济建设事业。

苏广铭,被称为“时间的主人”。

他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历任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工程师,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1954年,在哈尔滨市开展的以学习与推广苏联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他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发明的“玉米铣刀”成倍提高工效,提前两年完成了“一五”计划的生产定额。

“一五”期间他有几十种先进技术发明,成为全市职工学习的榜样。

据统计,苏广铭同志在哈尔滨车辆厂20多年的时间里,共完成30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的项目可提高工效88倍,并曾于1965年创造了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

1986年离休后,他又率先在全省组织起一支技术服务队,先后为150多个工厂解决了100余项技术难题。

他还曾与七次来黑龙江省考察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起考察了67个县,深入研究黑龙江省轻工业设备改革的材料,使黑龙江省轻工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黑龙江省的开发建设事业为劳模们的诞生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舞台地处祖国北部边陲的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先解放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省份之一。

这里不仅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更有着发展工业化必不可少的丰富的森林、矿产、石油等宝贵资源。

但是,由于气候条件及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新中国成立前对黑龙江省的开发建设远远不够,使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未被充分地加以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对黑龙江省的大规模开发建设迅速铺开,无数的建设者投入了龙江大地的开发建设伟业。

北大荒、大小兴安岭、大庆油田等地,到处都活跃着建设者的身影。

在这样一个壮阔的大开发背景中,饱含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历史使命感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们怎能不热血澎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这些激人奋进的豪言壮语,就是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的高度凝练与真情流露,“以学、赶、帮、超,”以先进为荣,以落后为耻,就是那一时期的历史氛围在发展建设事业中,自然会涌现出大量的先进事迹与先进人物,产生出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马永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季寒冷难当,夏季闷热异常。

马永顺就是在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成长为新中国无数林业建设者中的杰出典范,被誉为“当代愚公”。

新中国成立前,马永顺一人就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成为著名的伐树英雄。

1959年,马永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勉励他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马永顺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总理的嘱托。

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天造林季节,他都要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

据统计,马永顺全家人在荒山上栽植树苗达5万多棵。

从全国闻名的伐树英雄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植树模范,马永顺的人生转变既体现出我国林业建设事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历史进程,同时展现出几代林业工人为建设祖国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二、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一)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劳模精神,实际它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取向。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劳模。

他们的身上,集中展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折射出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而黑龙江劳模们的名字,还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等闻名全国的精神资源紧密相连。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劳模们艰辛的创业历程。

同时,劳模们的名字,也将随着这些龙江特有的精神资源的大力弘扬而被世人永远铭记。

(二)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精神财富与以往所有的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等级差别、没有个人主义的社会形态。

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体劳动者的责任与义务。

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才能够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糖衣炮弹,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姿态,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这是任何剥削阶级社会里绝无可能出现的现象。

所以,作为先进劳动者的突出代表,劳动模范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才会出现,而劳模精神,相应的,也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孕育和诞生,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精神财富。

(三)劳模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毛泽东对全国劳动模范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事业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致词中,充分肯定劳动模范“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说,正是由于劳模们的存在,才使得我国的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有了学习与奋斗的目标和榜样;才使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四)劳模们的优秀品质和不朽业绩是劳模精神的最好注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业环境为劳模们的诞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劳动模范这一光荣称号不是党和人民凭空赠予的,尤其是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里,在新中国无数的劳动者大军中脱颖而出更是不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