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四)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1、同句交替
(组句规则)
如果第一个节奏用“仄仄”, 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 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如果第一个节奏用“平平”, 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 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 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组联规则)
出句为“仄仄平平仄”
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 平”。 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词类也相同的叫工对。
(同类同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荆门送别》
“星”对“月”,“月”对
“云”, 属于天文对。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晓”对“夜”, 属于时令对。
2、宽对
与工对相对而言, 只要词性相同, 便可相对。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寻常是“平常”的意思,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所以借来对数目。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② 借音
就是把修辞中的谐音 双关运用到诗的对仗中来。
(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借“沧”为“苍”,与“蓝” 相对。 “沧”和“蓝”,形容词对, 是宽对, 因为“沧”表大小,“蓝” 表颜色。 但“沧”和“苍”同音,而 “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 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器物类名词“轩”,
对草木类名词“松”,
衣饰类名词“冕”, 对天文类名词“云”。
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元稹《早归》
“马”、“雨”、“水” 和“花”、“露”、 “衣”, 名词对名词,
可称宽对。
3、合掌对
指一联中,上下 两句的意义完全相
同或基本相同。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宋之问《初到黄梅》
4、借对
利用词的同音关系 或一词多义的关系 构成的对仗。
① 借义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
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 一词相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 平”。
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
要相“粘”,即相同。
(组篇规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唐宋诗中比较罕见)
《少年》 李商隐 外戚平羌第一功,(一东) 生年二十有重封。(二冬) 宣登宣室螭头上, 横过甘泉豹尾中。(一东) 别馆觉来云雨梦, 后门归去蕙兰丛。(一东) 灞陵夜猎随田窦, 不识寒郊自转蓬。(一东)
3. 平仄相间 4.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三)对仗的一般形式
1.工对
词性相同,
三、近体诗
(一)何谓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
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 绝句的通称。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因在押韵、平仄、对仗、
格律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故又称之为格律诗。
古 诗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
律诗:五律 七律 绝句:五绝 七绝
要押韵,要对仗(对偶) 特
点
篇有定句(8\4),句有定字(7\5)
字有定音(平\仄)
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二冬)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 而是在其他地方用邻韵, 叫做“出韵”。
(二)近体诗的四项基本要求
1. 句数、字数有规定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五律40字,七律56字。 五绝20字,七绝28字。
2. 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偶句一定要押韵; ☞ 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不准出韵、换韵; ☞ 首句可以用邻韵。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
5、流水对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 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 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 意思。而且上下两句的意思前 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 水,故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