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6-30作者简介:蔡华雄,男,硕士,科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牙体牙髓病。
临床医师担任长学制导师在七年制口腔医学生基础阶段教育中的作用蔡华雄(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特诊科,广东广州 510620)摘要:七年制本硕连读是口腔医学高端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由于学制较长,学生的培养比五年制有更高的要求。
长学制学生配备临床医师作为其长学制全程导师,导师可以对学生开展思想动态观察、早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素质培养以及科研能力早期训练等项目。
本文探讨临床医师担任长学制导师对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长学制医学教育;导师;口腔医学;临床医师;七年制教学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2)06-1106-04Role of a Clinician as the Long-schooling Tutor of Oral Medicine Studentsin Their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CAI Hua-xiong(Stomatolog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hua Stomatological Schoo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20,China)Abstract:Seven-year undergraduate-and-graduat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des in oral medi-cal talents training.Because of longer schooling than the five-year program,the training system will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All long-schooling medical students have a clinician as theirlong-schooling tutor throughout the seven years.The tutor is responsible for continuous observationof students’thinking,their early career planning,cultivation of humanities quality and early training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role of a clinician as a long-schooling tutor ofseven-year oral medicine students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Key Words:long-schooling medical education;tutor;oral medicine;clinician;seven-year education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即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新型高级医学专业人员。
既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又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势。
医学教育的长学制(七年制或八年制)是这个大趋势下的必然产物。
然而这个培养过程,绝不是单纯时间跨度的延长,或课程的增多,而是深入培养各种能力,包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及早进行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及科研意识、科学素养的形成。
我国口腔医学院校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完成自然科学通识教育及部分社会人文科学学习。
第二阶段时间一般为两年,完成医学公共基础课学习。
第三阶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完成口腔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
第四阶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进行口腔医学临床课程学习。
第五阶段时间一般为两年,进行临床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1]。
五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第一、二阶段(或包括第三阶段)为基础阶段教育,是最不稳定的阶段,学生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从医信念还不确定,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较低。
导师制是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2]。
本文结合作者担任长学制导师四年多的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长学制导师在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6011·教育所起的作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1 思想动态的观察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学生,一般是本硕或本硕博连读生,高考成绩非常优异,都是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尖子生,到了大学,班里成绩好的学生比比皆是,在中学时代所拥有的优越感逐渐丧失,面对的是全新的同学关系和学习环境,情绪上难免产生波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
虽然大学每个班级都配备兼职班主任及辅导员,但是面对几十位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对一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只能是“放羊式”的管理。
中山大学医科的长学制导师制度,就是在新生入学后,即为其配备长学制全程导师。
导师要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在指导与传授知识过程中,激励学生思考,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顾问[3]。
我校长学制导师均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担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责任心强。
每位导师负责指导3-5名学生,一直到学生毕业,七年一贯制,中途原则上不更换导师。
导师还必须与学校医教处签订全程导师责任书,规定导师的职责。
长学制导师不同于班主任,不参与学生日常管理。
导师本身由于有繁重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所以规定每学期安排3次以上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辅导机会,其余时间,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电邮、即时通讯等多种方式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长学制导师中有不少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自身经历过完整的医学教育阶段,学历高,学识渊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生阅历,对年轻学生观察力强,能够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观察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对专业的认识。
比如在一年级将近结束的时候,本组有一男学生由于家境的原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直销活动,在经济上获得了一些改善。
后来在直销人员的鼓动下,认为即使读书毕业后,成为一名口腔科大夫,工作也将十分辛苦,收入也很可能不是很高,而且从医的工作压力相当大,不如早点出来赚钱,还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因此准备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专职做一段时间的直销业务,以后看业务发展的情况再决定是否回校复学。
导师在得知这种情况后,马上与该生接触,进一步了解了该学生的思想状况,以自身的社会经历,从专业角度、经济角度以及家长的期望等方面分析放弃学业的利弊,使学生认识到休学搞直销是十分短视的行为,与毕业后的整个人生的发展相比,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最终在多方努力下,为该生寻找到了更加合适的勤工俭学方式,解决了其经济困难,促使其转变思想,放弃休学念头,重新拾起学好专业的希望,顺利度过专业思想动荡期。
2 早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他们年龄小,不成熟,对自身的把握能力差,对环境的辨别能力差,而且高中时代好习惯的惯性力量也在被大学的自由氛围所慢慢耗减,加上没有人去及时的加以引导,好多学生都是糊里糊涂的混了7-8年,荒废了如此宝贵的大学时光,浪费了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去引导他们。
通过长学制导师制度的建立,让有经验的导师去指点他们,而且这种指导能做到比较个体化,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完善导师制度,通过适当有效的职业指导和导师帮助,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准确理解职业,正确认知环境,认真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
虽然对于长学制学生来说,求职是七年之后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竞争和压力加大,有必要尽早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加清晰的目标,以便在将来的求职中掌握主动权。
本组学生在长学制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规划:①自我认识。
对包括志趣、专长、能力、价值、个性及渴望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正确评价,让学生入校后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就业能够在思想上有机地联系。
②了解社会。
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情况,认识社会发展大趋势等问题,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③建立目标。
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地域及岗位,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势与困难。
学生通过早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摈弃了不切实际的各种想法,树立了学习的目标,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有助于稳定专业思想。
学生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对于自然科学通识阶段、社会人文科学以及医学基础教育等比较枯燥的课程,也逐渐产生兴趣,能够认真学习,自觉打好基础。
同时,也对社会比较关心,主动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认识国情,了解我国的卫生事业状况及民众对卫生事业的实际需求,强化专业思想,树立投身卫生事业的信心。
3 人文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中国社会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加剧是不争的事实。
医患矛盾的形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部分从医者人·7011·文素质的缺失。
造成这种“缺失”,与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医学生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等密切相关。
为了适应患者需求的变化,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职业态度和习惯,更加注重在执业中的同情、移情、利他、对不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
这就需要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医学人文学、伦理学、对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条件的认知和理解、沟通交流等人文知识的教育[4]。
在我国的医学教育当中,医学长学制课程设置单一、老化,自然科学课程太多,而人文社科方面课程相对太少,造成整体上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相对较差,不利于提高长学制学生的综合素养[5]。
另外,长学制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影响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更是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因此,提高长学制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6]。
长学制导师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学制导师本身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其中不乏医德高尚者,容易在学生中树立人格魅力,以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引领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