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的治疗作用精讲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衰中的治疗作用精讲
交感神经活性对心力衰竭的不良影响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随着ACEI及ARB在高血压、CHF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广泛使 用,人们发现服用该类药物后,血浆醛固酮水平可以暂 时下降。 但如果长期使用3个月以上,即使是最大剂量的ACEI或 ARB完全地抑制了RAAS,也不能有效、足够地抑制血浆 醛固酮水平,这种现象就是ACEI或ARB所伴发的醛固酮 逃逸现象。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醛固酮逃逸是指: ①醛固酮不能正常地发挥对靶器官的生理效应;
②用ACEI或ARB抑制Ang(醛固酮合成的强烈刺激剂) 后,醛固酮却不能相应地被抑制。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机制: ①替代途径可以产生AngⅡ,进而刺激醛固酮的生成。 人体中存在的许多蛋白水解酶,如组织蛋白酶、胃促 胰酶(chymase),可以直接从血管紧张素原或从AngⅠ生 成AngⅡ,而ACEI不能抑制这些蛋白水解酶。
参与组织 修复,调 节水、电 解质和血 容量
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衰时,由于RAAS激活,醛固酮合成和释放增加。 醛固酮增加在短时间内可增加心排量,起到代偿作用。 长期醛固酮增高,可引起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心肌
及血管间质发生:胶原沉积、纤维化,导致心衰进行性
加重。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向心性肥厚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醛固酮对CHF的 有害作用
①水钠潴留,增加 心脏负荷; ②诱导心肌重塑、 血管重塑; ③低钾、低镁诱发 心律失常及冠脉 痉挛;
④增加了交感神
经张力,阻止心 肌细胞对NE的再 摄取,增加儿茶 酚胺对心肌的毒 性。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因此,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以拮抗 醛固酮引起的有害作用,从而发挥心血保护作用。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在CHF中的治疗作用
樊世明
内 容 提 要
1 2 3 4 5 6
醛固酮的合成、代谢和生理功能
醛固酮对CHF的病理生理机制
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临床应用 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介绍
病 例 特 点
1
女性,35岁,病史1周。
既往体健。
2
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伴心悸、胸闷、 气短、不能平卧、少尿、双下肢水肿。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室间隔肥厚
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
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
冠心病: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
全心扩大
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醛固酮通过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钠泵,促进 Na+重吸收,进而导致Cl-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引起水 钠潴留,并促进K+的排出。 醛固酮增加镁的排泄,独立地引起低镁血症。 低镁、低钾增加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
心彩超:LA:35mm;LV:55mm;LVEF:67% RA:33mm;RV:28mm;室壁运动:正常; 肺动脉压:正常
药物治疗半年后:
LV
后期治疗所用的药物:
ACEI/ARB:复方卡托普利16mg,Tid
β -block:倍他乐克12.5mg,Bid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mg,Qd
序 言
近年研究显示: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 经、激素系统长期、过度增强是慢性心衰进行恶 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整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是心衰治疗的关键。
序 言
醛固酮(Aldosterone Antagonists)是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对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认识单纯地限于具有保钾 、利尿的作用。
严重CHF患者由于RAAS被激活,血中醛固酮水平显 著增高,可达正常人的20倍以上,因此服用螺内 酯时,其利尿作用非常明显。
但轻、中度CHF患者的醛固酮水平不一定增高,故
服用螺内酯时,利尿作用就不十分显著。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2、防止心肌、血管纤维化与重塑 醛固酮可引起心肌和血管重塑,导致心功能的下降、 血管的顺应性降低。 螺内酯可阻断醛固酮的这种作用,从而可防止心肌、 血管的重塑。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3、参与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螺内酯的抗心律失常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抗心肌纤维化。
心肌细胞纤维化,不但发生了心肌组织学的重构,而且 发了心肌细胞电的重构,具备了折返、异位起搏点的自律 性增高产生的基质。而螺内酯具有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因此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心彩超:(入院时)LV
诊 断:
1、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功能IV级 2、肺部感染
急性期药物治疗:
利尿剂、快速洋地黄制剂
扩血管药物:硝普钠
对症治疗:控制肺部感染
药物治疗半年后:
患者无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
查体:口唇不绀,颈静脉无怒张。心率76 bpm,律 齐,心尖区2级Sm。
高脂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也可以刺激醛固
酮的合成。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升高是导致CHF的重要病理生理机 制之一,而服用ACEI和ARB治疗CHF所伴随的醛固酮 逃逸又将使醛固酮继续发挥其致病作用。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近年来主张对CHF患者在给予ACEI或ARB治疗的同 时,要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脂,以在 RAAS终末阶段阻止醛固酮的作用,这一观点已经 引起了高度重视。
三、醛固酮逃逸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②替代途径可以生成醛固酮。 醛固酮的合成不仅受AngⅡ调节,而且受许多其他因素
控制,如刺激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及血钾升高,已经证实受ACTH调节的皮质醇水平 在CHF时升高; 其他微弱刺激剂如内皮素、儿茶酚胺、加压素(AVP) 及前列腺素等在CHF时也会增加;
醛固酮对心肌组织的纤维化作用,可通过几个机制 影响心功能:
内皮下缺血
室性心律失常
其他
由于毛细血管 间的距离加大, 增加了氧的弥 散距离,因而 造成缺血,限 制了心肌内血 管 的舒张能力
通过影响不同心 肌细胞间的传导 速度而产生室性 心律失常
改变左室的收缩 和舒张功能,广 泛的纤维化还可 降低心室肌的扩
张能力
血管的重塑:图中见管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
克山病心肌 可见胶原组织在心肌间质中的分布
高血压大鼠: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图中,棕褐色成分,代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心肌中高表 达
高血压大鼠:图中,棕褐色成分代表纤维连
接蛋白,其明显集中表达于心肌间质
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形态特征及分布。
2
该药连续应用 一段时间后, 利尿作用逐渐 减弱,这可能 与钠在尿中的 丢失,使近曲 小管对钠的重 吸收增加所致
3
利尿使血容量减
少,刺激醛固酮 分泌,可对抗其 利尿作用
4
作用弱,起效慢, 维持久,是排钠 效能最低的利尿 药
固酮水平相关,
仅在体内醛固酮 水平升高时,利 尿作用才显著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图中,呈亮红色折光的为I型胶原,呈绿色折光的为
III型胶原,胶原组织在心肌间质呈条索状分布
心肌胶原形态特征及分布 图中红色结构为胶原成分。 左图:高血压大鼠; 右图:RNA干扰后
二、醛固酮对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细胞摄取儿茶酚胺可很快将其代谢,使儿茶酚胺失 活,醛固酮可阻断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摄取,从而使细胞 外儿茶酚胺增多,有致心律失常、促心肌缺血作用。
四、螺内酯的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1、排钠、保钾的利尿作用
螺内酯 减少
与醛固酮受体
结合后,影响 醛固酮
干扰受
醛固酮调节 的K+、Na+ 交换过程
Na+、Cl-、
水的重吸收,
减弱K+ 的分泌
受体复合物
的形成
具有保钾、排钠 的利尿作用, 能够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心功能
螺内酯的利尿作用特点是
1
作用与体内的醛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④纠正低钾、低镁血症。 醛固酮具有排钾、排镁作用,导致血钾、血镁的降 低。 低钾、低镁血症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 性猝死。 螺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的这种作用,减少猝死的发 生。
四、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二)药代动力学 口服螺内酯24h后出现利尿作用,经3-4d药效达到 高峰,停药后药效可持续2-3d。 螺内酯及其代谢产物有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 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除,其次经肠道排除。
2.粒细胞缺乏症;皮疹;
3.头痛、困倦、精神错乱及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4.男性乳腺发育、胸痛、女性月经不调、绝经后阴道流血
等内分泌变化;
5.极少数报道的出现胆汁淤积性和肝细胞性混合性中毒,
严重者有致命危险。
五、临床应用
2、注意事项 (1)所有服用螺内酯的患者,都应观察有无低钠血 症、高钾血症,尤其是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 (2)接受螺内酯治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钾补充剂 和摄入钾含量较高的食物。
五、临床应用
(三)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1、副作用
(1)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是保钾利尿最常见的副作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 与氯化钾、NSAIDS(如消炎痛)、ACEI合用时要注意 发生高钾血症的可能性。 用药过程中要监测血钾、心电图的改变。
螺内酯的副作用-其他:
1.胃肠道症状,并可引起胃溃疡、胃炎;
四、螺内酯的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一)药理作用 螺内脂是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剂,可与醛固酮竞争靶 细胞内的醛固酮受体。 靶细胞有: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肾小球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