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读《思维的乐趣》有感
“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这句话来自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由衷地喜欢,喜欢王小波对此的解释。
有一种被说中心事的喜悦。
心中涨得满满,觉得嗓子都快噎住了,却说不出来什么,只有叹息一声。
然后穷其出处,又认识到罗素,认识到古典自由主义。
先不管罗素原文是怎么讲的,也不管是在什么背景下讲的,也不管罗素本意是什么罢。
其实每个人引用别人的理论和命题时,都是“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罢了。
喜欢这句话,只是喜欢弥漫其中的自由浪漫气息。
参差多态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居于其中,可以自由选择,而不必担心会被干预,被设置,这才是最可贵的。
参差多态本身是平常的,打动人心的是渗透出来的自由。
自由地活着才是幸福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同于所谓“乌托邦”营造的一切。
在乌托邦里,物质应有尽有,一切都是设置好的,只管照安排取用。
你可能连选择都不必,但精神却未必自由。
而幸福的状态应该是不被设置地自由选择,沿选择恣意
地驰骋,尽力地争取。
我们能享受到的自由总是有限度的。
古典自由主义推崇的自由限度是:只要这种自由不伤害到他人。
听上去,似乎只要不违犯法律和道德就可以实现。
但实际上,人有限的生命里能争取到的自由实在不多。
人活着时,抛去没有独立意识的成长中的那些年,剩下的时间里,为生计奔波,为社会观念所囿,为地域所狭,为自我意识的局限所惑,大多数人都是在无休止的妥协中一点点放弃了对自由的坚持。
社会和社会观念象一块坚硬的石头,被时间的水流冲刷,终究也要被打磨了棱角,但仍然坚硬地盘踞在地上,与一些人冲撞着,也为一些人遮挡着。
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变更,其外部形态总在调整。
我们都活在当下里,大多数人难以超越时代观念,但总会有少数人看得更远一些,勇敢地置疑和冲击,从而推动和改变着社会观念。
但产生的新观念又随时面临着被怀疑和改变。
社会和与之同在的观念不留痕迹地转变更迭着,人也在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对自由的追求却在人心里深深地植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