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港口对沿海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_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
港口对沿海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_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
4. 缓慢发展阶段 此前的烟台港, 基本上是一个没有经过人工 改造的天然港口, 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 烟台 城 市 从 无 到 有 、由 小 到 大 地 快 速 发 展 成 为 一 个 比 较 发 达 的 港 口 城 市 。这 时 的 烟 台 处 于 初 级 商 港 型 经济发展阶段, 城市对港口仍有很强的依赖性, 港兴则城兴。但在甲午战争后, 周边地区的港 口 , 如 青 岛 港 、大 连 港 等 陆 续 开 放 , 加 上 胶 济 铁 路( 1904 年 ) 和 津 浦 铁 路 津 济 段( 1910 年 ) 的 通 车, 烟台港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青岛港建 港之初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 而烟台基本 上是一个天然港口, 没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甚 至连深水码头和防波堤都没有, 外来的大批货物
一、港口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对于港口城市的成长而言, 港口是最重要的
动力。港口最基本的运输中转功能, 使得港口很 容易与城市的产生联系起来。
1. 历史时期的发展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北部, 西南毗邻青岛, 北 临黄海、渤海与大连相望, 处于京津门户位置。 古 称“ 芝 罘 ”, 最 初 的 发 展 与 芝 罘 湾 优 越 的 建 港 条件密不可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芝罘就与碣 石 、句 章 、琅 琊 、会 稽 齐 名 为 天 下 五 大 港 口 。秦 始 皇东巡, 曾三次登临芝罘岛, 并勒石记功; 这里 也 是 历 史 上 寻 求 长 生 不 老 灵 药 的 出 海 口 之 一 。唐 宋 期 间 , 芝 罘 岛 这 条 海 上 通 道 被 称 为 海 上“ 丝 绸 之 路 ”, 成 为 中 国 通 向 日 本 、朝 鲜 的 重 要 口 岸 。到 元代, 南粮北调由内河漕运改为海路运输, 芝罘 就是重要的停泊点之一。这时的烟台, 由于地理 位置的关系, 只是一个小渔村, 在较长的历史时 期内并未有大的发展。
2006.4
71
海洋开发与管理
Ocean
山 东 侧 地 区“ 人 烟 稠 密 , 隙 地 全 无 ”, 在 海 岸 路 ( 今 滨 海 北 路 一 带 ) 和 大 马 路 、朝 阳 街 一 带 形 成 了 一 个“ 具 有 一 种 世 界 风 味 ”的 外 国 人 聚 集 区 。 除娱乐居住功能外, 这片区域也具有明显的商业 贸易功能, 市政设施也比较完善。
伴 随 着 殖 民 势 力 的 入 侵 , 英 国 、法 国 、美 国 、 奥 地 利 、比 利 时 、日 本 、俄 国 等 国 纷 纷 在 烟 台 设 立领事馆, 馆舍均在烟台山及以东海滨。短短数 年时间内, 这一带几乎全部被外国人强租用来建 盖 洋 房 和 领 事 馆 , 以 至“ 向 为 一 片 沙 滩 ”的 烟 台
* 基 金 项 目 : 烟 台 师 范 学 院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043213 ) 。
70
2006.4
海港建设
Ocean
2. 明代的奇山所城 明代初期, 中国沿海地区时有倭寇侵扰, 胶 东 是 较 严 重 的 地 区 之 一 。因 此 , 1398 年 明 政 府 在 此“ 设 奇 山 所 驻 防 军 , 东 通 宁 海 卫 , 西 由 福 山 中 前所以达登州卫, 设墩台狼烟以资警备, 古人因 呼 之 曰‘ 烟 台 ’, 其 始 不 过 一 渔 寮 耳 ”。当 时 所 城 占 地 近 10 h m2, 并 设 十 字 形 的 大 街 作 为 军 事 专 用道路直通四门, 这就是烟台市最早的街道 ( 演 变 为 今 所 城 里 大 街 ) 。这 时 的 烟 台 仍 是 一 个 小渔村, 但在近海地方已开始有船停泊, 并开始 发展了部分商业职能:“渐而帆船有停泊者, 其 入 口 不 过 粮 石 , 出 口 不 过 渔 盐 而 已 。时 商 号 仅 三 二 十 家 ”。 这 时 的 商 业 职 能 已 开 始 依 托 所 城 发 展, 为后期烟台城市的形成准备了基本的空间 条件。 在奇山所设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未发生重 大的倭寇侵扰事件, 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烟 台 附 近 区 域 相 对 安 宁 。 1664 年 , 清 政 府 废 奇 山 所, 军变民地。这是烟台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块重 要里程碑。原来的士兵多从事渔农工商等行业, 加上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越来越多, 在沿海一带形成了许多贸易集聚地 点。后来, 为求生产和贸易的兴隆, 人们集资在 芝 罘 湾 海 边 建 庙 供 奉 海 神 , 经 1810 年 大 规 模 扩 建 , 改 称“ 天 后 宫 ”, 俗 称“ 大 庙 ”。 庙 前 的 大 街 逐 渐 发 展 成 商 业 街 市 , 时 称“ 大 街 ”, 就 是 现 在 烟 台 市 主 要 街 道 — —— 北 大 街 的 前 身 。这 是 烟 台 历 史上最早的商业街, 也是在奇山所城外首先发展 的商业性街道, 标志着商业职能开始向沿海一带 移动。 3. 港口推动城市发展 港口在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始于清道光年间。当时, 漕粮运输由内河改为海 路, 并且允许其承担部分商业职能: 漕船可以
港口因素对港口城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城市的产生和起源来看, 除政治因素外, 很多是由于地理区位突出, 逐渐从无到有, 从小 到 大 发 展 起 来 的 。其 中 海 港 作 为 地 理 位 置 的 重 要 类型之一, 对我国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 大 的 甚 至 是 决 定 性 的 影 响 。从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实 践来看, 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大多为港口城 市 , 这 些 城 市 以 占 全 国 1. 54% 的 土 地 面 积 和 7. 97%的 人 口 ( 含 市 辖 县 ) , 却 创 造 了 占 全 国 25. 02%的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 可 见 港 口 对 一 个 城 市 的 发 展 起 着 很 重 要 的 作 用 。本 文 即 以 山 东 省 烟 台 市为例, 说明港口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 响。
必 须 先 经 过 小 船 驳 运 才 能 到 岸 。 蓝 烟 线 1956 年 才 通 车 , 比 胶 济 线 晚 半 个 世 纪 , 津 浦 线 、胶 济 线 两侧广大的内陆腹地的货流从兰村起算, 走烟台 港 要 比 青 岛 港 远 120 km , 即 要 多 花 费 一 部 分 运 费, 而烟台港又没有更便利的交通线路与内地联 系, 所以腹地逐渐缩小, 从而也极大地限制了城 市的发展:“自大连开而油饼之业为所夺, 所余 二十余家供本地之用而已; 青岛开而草帽辫遂绝 迹焉; 开埠之地多而买卖之途广, 故行机之利亦 微 矣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烟 台 对 外 贸 易 转 向 以 土 特 产 品 及 一 些 工 业 品 为 主 。 据 记 载 , 在 大 连 、青 岛 等 港 口 开 放 后 , 烟 台 由 从 前 的“ 多 产 山 茧 , 不 解 缫 织 ”, 转 变 为“ 纩 房 达 三 十 余 家 。而 花 边 、发 网 、绣 花 诸 货 行 销 于 外 洋 者 日 增 月 盛 。 其 他 如 花 生 、水 果 、鱼 盐 、水 菜 之 类 合 不 可 枚 举 ”。 民 族 工 商业虽然也有所发展, 但由于不能与外国的工商 业公平竞争, 就连艰难维持的局面也无法长久地 保持下去。
在外商涌入之初, 由于港口转运功能的强 化 , 烟 台 吸 引 了 大 批 内 地 劳 动 力 到 此 定 居 、谋 生。他们以运输和工商业为谋生手段, 进一步扩 大 了 城 市 的 规 模 。原 来 分 布 在 奇 山 所 城 附 近 的 若 干村庄这时开始彼此相连, 形成了南北延伸的带 状居民区; 原来以大庙为中心的北大街等传统手 工业、商业区在范围上也有了明显的扩张。到 1894 年 甲 午 战 争 前 后 , 市 区 “ 西 与 通 伸 海 洋 相 连, 渐而南连奇山所, 渐而太平湾已填就而北抵 海 矣 ”。加 上 烟 台 山 附 近 众 多 的 外 国 领 事 馆 及 其 机 构 , 于 是“ 东 马 路 之 房 栉 比 鳞 次 , 直 抵 东 山 , 始 为今日之大都会。计东西约十五六里, 南北约七 八 里 ”。这 时 的 烟 台 , 无 论 是 从 职 能 上 、用 地 上 还 是人口上看, 都已经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了。 烟台当时属福山县, 其县治在今福山区政府驻地 附近, 而发达地区是上述烟台山附近区域。
在这段时期,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影响烟台 发展的原因所在, 也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了一定的 努 力 , 如 1907 年 由 驻 地 政 府 组 织 了 一 次 大 规 模 的 市 区 改 造 工 程 , 社 会 各 界 集 资 于 1915 年 开 始 的五年间, 对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修建了 东挡浪坝和西防波堤, 还提供了新的货物装卸场 所 等 。但 这 些 努 力 并 没 有 改 变 烟 台 市 港 口 优 势 丧 失的状况, 其直接腹地被限制在烟台地区这一狭 小的范围之内, 港口也退居成为一个地区性的港 口 。而 这 种 港 口 优 势 的 丧 失 直 接 制 约 了 城 市 经 济 和发展规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中, 烟台市逐 步降级为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经济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批准烟台港为通 商口岸。当时作为山东唯一的开放港口, 烟台港 口 的 转 运 功 能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发 挥 。山 东 各 地 的 土 特产品出口和洋货进口全由此集散, 大连的进出 口贸易也在此转口,“轮船往来于津沪者, 皆必 停 泊 于 此 …… 是 时 轮 船 之 所 至 , 山 东 一 省 唯 烟 台, 而迄西二千余里无闻焉。故烟台商务西可由 陆以达济南之西, 北可由帆船而达金復安东诸 处 , 号 称 极 盛 ”。 这 时 城 市 用 地 的 发 展 仍 主 要 集 中于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范围内:“商号虽多, 亦 多在天后宫附近, 西不出圩子门 ( 当时的西马 路) , 东不越广东街, 南至奇山所北门尚不足一 里 , 北 至 海 亦 尚 有 数 十 百 步 不 等 ”。
“ 八 成 装 米 , 二 成 搭 货 , 免 其 纳 税 以 恤 商 ”。 这 时, 芝罘湾优良的建港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 始 得 到 重 视 。北 上 的 海 运 漕 船“ 每 因 北 洋 风 劲 浪 大, 沙洲弯曲, 时有搁浅触礁之患, 非熟谙北路 海 线 舵 手 不 敢 轻 进 ”, 而 芝 罘 湾 风 平 浪 静 、海 滩 平 缓 , 逐 渐 成 为 漕 船 停 靠 避 风 或 上 水 、维 修 的 必 经 之 地 。广 州 、潮 州 、福 建 、东 北 等 地 和 部 分 外 国 货物都在此集散, 烟台与南方各地的贸易也逐渐 发展起来。道光末年, 烟台已有几十个船帮, 许 多 是 专 门 为 货 物 在 本 地 的 集 散 服 务 的 :“ 本 埠 商 家则以行机为最巨, 代客船买卖货物而扣其用。 业 此 者 合 不 下 数 十 家 焉 ”。由 于 港 口 中 转 功 能 的 加强, 烟台的商业职能进一步发展, 北大街迅速 形成了渔市、果木市、草市等十余条集市性街 道。可以说, 烟台商埠已初具规模, 城市的雏形 已基本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