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选官制度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
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阅读教材P40“思考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唐三彩文官俑”(见教材P38)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
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
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2.阅读“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见教材P39)信息解读:“雁塔”即大雁塔,在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
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
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说明唐代科举制进士科成为重要的考试科目。
3.阅读“唐朝三省位置图”(见教材P39)信息解读: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
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论要点角度内容选官制度的演变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材料“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和“亲策问”表明是地方推举的察举制,故B项正确。
答案 B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史论要点1.运转2.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对点训练1.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材料“唐代制度”和“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表明是唐朝的中央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故C 项正确。
答案 C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
答案 A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素养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
(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对点训练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解析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
答案 A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答案 C【典例1】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结果把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事闹黄了。
魏征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说明() 符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转程序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符合材料主旨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不符合唐太宗和魏征的史实C.唐朝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体现制约性,并不能说明“动摇”D.门下省有草拟、审核诏令大权中书省草拟诏令明立意以唐太宗签署征兵敕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
抓关键材料信息“唐太宗签署了……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说明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排干扰从秦开始设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A【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制度欠缺——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白居易集》卷2《重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税法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认识。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审读通则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第(1)问,概括——扼要归纳;第(2)问,认识——总体把握分析。
限制词第(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
第(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两税法。
核心词第(1)问,观点;第(2)问,认识。
第(1)问,根据材料一“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和材料二“贪吏得因循”“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等信息回答。
第(2)问,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材料一认为两税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制度欠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二认为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
(2)认识: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