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浅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依据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当时的背景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美国人肯定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谈到杜威的教学论,“从做中学”是其中心。
可以说,“从做中学”渗透教学论的许多方面。
下面我就谈谈杜威的主要教育理论。
关键词:从做中学、以问题为中心、课堂与作业活动室、教师主导作用一、杜威的主要教育著作杜威在1896——1906的十年间在芝加哥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虽然这个实验学校只存在了8年,但却构成了杜威全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
1877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900年在美国出版了名著《学校与社会》,1902年又出版了《儿童与课程》。
这三者形成了杜威早期的重要代表教育著作,他们反映并形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杜威在1910年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1913年写了《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1915年与他的女儿合著了《明日之学校》,1916年出版了他的教育哲学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这本书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伯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
二、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杜威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建立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
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首要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经验”,宜称超越于唯心与唯物的斗争,而只把经验看成是现实世界的基础。
正像列宁所批判的:“实用主义既嘲笑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也嘲笑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他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
”①他说:“自然和经验是和谐地并进的——经验表现为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方法,并且是唯一的方法。
”②又提出经验“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
”③归论起来就是:自然依据经验而存在,事物依据人的思维而存在。
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是杜威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依据,据以否认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客观的、实践的基础。
杜威的教育理论,同时是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观点为理论基础的。
杜威从人性观点出发,吸收了实证主义者的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
他说:“个人与结合或社会的关系有如字母与字句。
字母拼合成字句,个人连合成社会。
”④社会既然只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使社会进步,只要采用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
杜威的社会观也被称为“社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发展在于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他经常提出个人为社群的利益“服务”的问题,其实质是广大群众为断垄断工业资本统治的社会效力。
而从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社会个人主义”的主张也说明了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
杜威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理论依据就是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
美国从詹姆士、杜威开始,创建了机能主义心理学。
认为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意识的内容。
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应关心的是整个心理的协调作用,而反对心理学内的元素主义。
杜威把这种生物化本能论的心理学作为他的教育、教学论的心理学依据,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
他曾说过:儿童基本本能的生长乃是“教育的天国”,他的“儿童中心”学说就是以本能论的心理为根据的。
杜威的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观点又有其内在的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杜威把它们作为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必然反映,一方面也以此使自己的教育理论表现为一种完整的科学体系,足以加强其理论的能动作用。
但事实上,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在资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所提出的理论已“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⑤已经谈不上是什么科学了。
杜威的教育学理论的本质就其总体来说,也只能如此。
三、杜威的教学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从做中学”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渗透到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中去。
“从做中学”是对传统的以知识、讲授和教师“三中心”的教学的全部否定和批判。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直接地提出“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育就应循着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那么教学就应以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以自由活动和已从经验中学为主。
学校教学的真正中心是儿童及其社会活动。
因此,“从做中学”实际上是符合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可以使所学知识与现实实践相联系。
但是,“从做中学”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首先,杜威居然使用了“活动”“实践”等等概念,也就是他所强调的“做”。
但他把“做”看作是人的生物本能活动。
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
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可见,杜威所强调的“做”基本上是指基于生物本能需求的一种“活动”,与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次,杜威的由做而学否认了客观规律。
他只承认经验,不承认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与人类已经认识了的客观真理,而只强调个人的个别活动。
他引证卢梭的话说:“你的学生学习地图,而我的学生制作地图。
这是你的学生有知识和我的学生无知识的区别。
”⑥但是,卢梭的矛头在当时是针对封建教育用虚妄的知识去束缚儿童,而杜威却宣扬这种盲目想的“做”,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方面之中。
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杜威想拟定一套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
他的理论根据是“儿童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那么,我们需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二是这些知识是综合性知识还是系统科学知识;三是哪种知识对解决问题有利。
第一个问题,杜威主张儿童学习适合他身心发展的、有兴趣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学习的知识。
但是,只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学习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对儿童本身发展有利,同时也对国家有利。
杜威的想法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不合实际的。
杜威自己也承认按照他的要求来解决教材与课程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⑦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杜威自己也承认他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以儿童生长发展和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
原因主要在于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社会生活都随时在不断变化,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教材体系。
但是他这种做法对反对旧的脱离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及社会实际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旧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是按人类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来分科设置的,虽然形式、内容都是系统的,但却是孤立的。
所以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杜威主张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教材,对克服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的缺点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使儿童只能学到片面的、不系统的知识,二者对解决问题提出了难题,在对解决将来更复杂的问题设置了障碍。
因此,杜威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它的优点。
而系统的科学体系的知识恰恰是深入全面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
所以二者应结合起来,即一方面是各科的“科学体系”变成“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各科内容间要有机的互相渗透,以利于综合利用,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我们可以批判的吸取杜威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合理内容。
2. 课堂与作业活动室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班集体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人类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的创造与获得都是与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分不开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觉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记单词,口诵、眼看、耳听、手写同时并举比只是默默背诵要快得多,而且容易巩固。
学习任何事物也是一样。
自己亲身做一做,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比不做要好得多。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发展是与活动分不开的。
如他说:“我们可以确知婴儿的主要兴趣。
他最基本与最重要的问题是支配自己的身体而得到束缚,并能够有效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环境”⑧,“因为支配身体的各器室为后来许多发展所必需,所以也就提供了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这证明支配身体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属于身体的,而且是理智的成就。
”⑨杜威主张打破呆板的课堂学习的框框,采取作业活动室学习的办法,使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对适应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差异,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起了积极作用。
自从这个组织形式形成后,逐步地又发展了多种类型的课,如:讲授课、讨论课、作业课、实验、实习课等等。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他在《明日之学校》中总结一个学校(密苏里大学附属小学)关于活动作业教学的实施情况说:“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去做下面的四件事件: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
”⑩。
这四种活动性教学内容在从一至八年级中有不同程度与不同形式的实施。
如在低年级多为竞技或有组织的游戏,在高年级则多为自由运动。
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一章中论述了学校应使游戏与活动的作业在课堂占有明确的位置,以便使儿童从中获得正常的与有效的学习。
但是,杜威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有他的缺点,如不利于儿童习得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下降等。
我们不赞成儿童在做中学,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儿童亲身实践。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课以及变化课的结构来创造条件,让儿童实践,学以致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做他们所感兴趣的事。
这样他们就能在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其爱好和兴趣。
3. 教学方法与步骤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原则也鲜明地体现在他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的论述中。
他批评以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为代表的近代传统教育的教学法仅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书本传授,而不考虑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的重要性。
在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中,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
这种活动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所以他的教学方法看重解决儿童怎样学的探讨,而不是看重教师怎样教。
在论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时,杜威又着重论述了关于教学步骤的问题,即通过学习活动(做)的几个步骤来实现学生的经验不断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