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3、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醇美。
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
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
6、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
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
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7、大音希声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有声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
大音希声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了道教的虚静玄览思想,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8、《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有《诗大序》和《诗小序》。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相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一般认为是汉代毛苌、卫宏对《诗经》的传授题解,作者尚有争议,主要包括施教说、讽谏说、六艺说、情志统一说。
是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9、《诗品》钟嵘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本名《诗评》,把自汉迄梁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高下、艺术风貌特征均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论,并且区分流派,追寻各自的渊源关系。
《诗品》阐发了钟嵘基本的文学思想: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10、悟入由吕本中提出,是对江西诗派悟入说的发挥,针对活法提出,兼取苏黄两家之意,既有诗境之悟,又有律法之悟。
在渐悟的基础上顿悟,勤于修行必有大彻大悟之一天。
11、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
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
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
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12、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艺思想,童心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
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肯定人欲,反对天理。
具有启蒙色彩的文艺主张。
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并把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
13、肌理说清代翁方纲提出,强调诗文之写作当如肌肤之有纹理,不能流于空疏而要讲究切实,要求言有物和言有序,以扎实的学问为基础,经得起严格考证的检验。
14、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①主张师心与师古的结合。
②主张诗歌创作要以天工自然为主,但又不否定人工修饰的必要,应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
③在诗人的修养上,把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起来。
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的诗学思想,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
明代公安三袁提出:①真,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
②变,是公安派批评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③趣,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其作品有特殊的“趣”,并在艺术上趋于平淡自然。
④奇,文字创作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以无法为法。
15、格调说清代沈德潜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之作,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遵循合乎自然之法。
二、简答题1、简述《毛诗序》中的“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风:以某个人的事表现其所属诸侯国家的风尚。
雅:讲整个周王朝的王政废兴。
颂:歌颂盛德而告知神明。
赋:直抒铺陈。
比:比方于物。
兴:托事于物。
2、简述“诗可以怨”①《论语·阳货》中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②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表示肯定,是孔子思想中的“仁”和民主与进步因素的集中体现。
③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
3、试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2)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
(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
4、简述司空图的诗学理论①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的创造。
认为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
②提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主张。
对唐以后的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③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
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认为文学作品的醇美之处并不在于具体的景象,而是存在于这些具体意境之上的艺术意境。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诗歌艺术意境的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以全美而工”是指不仅能体现佛老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简述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主张第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第二,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是其理论核心;第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具体方法。
第四,讲究严密的法度,是创作理论的核心。
对于“诗法”,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
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
提出“点石成金”,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提出“脱胎换骨”主张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为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
消极影响:黄庭坚认为诗歌的宗旨和功用就是表现“人之情性”,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浓厚而斗争性强的内容。
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
6、简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①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创造艺术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一方面他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另一方面要求人从内心把握宇宙万物,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②物化,指艺术创造要达到指与物化,心与物化,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契合统一,发挥主体创造性的同时,与客观内在状况与规律相吻合。
③得意忘言,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要求文字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从而获得艺术的再创造。
7、简述《毛诗序》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第二,讽谏说,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第三,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第四,情志统一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8、简述钟嵘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
一、感情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然论—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主张自然真美,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
三、风骨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提出了“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
四、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可以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方法(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