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理论

新农村建设理论

新农村建设理论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地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现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关系?“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这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我国13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近年来,中央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容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加快推经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使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3.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近三年来第三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长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越来越清晰的思路。

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它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文件全文共分8个部分,32条,全文11000多字,其内容框架是: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际上可以分四个层次理解:首先,文件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指出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第二部分从总的方面阐述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人力资源、体制保障、乡村治理机制。

最后,文件论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应发挥的领导作用。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就是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促进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的生态村创建。

村容整洁,就是要以利用洁净能源、环境整治、加强管理和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就是要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意识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哪些保障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和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任务、扎实推进。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4)建立机制,保障建设10.“三农”问题基本含义是什么?“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再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可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呢?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国强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因而,引发了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16.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城乡人口变动,即城镇人口增长和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减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