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古诗词的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每一篇古诗词所覆盖的知识都是非常全面的,不仅要讲解诗词中的字,词,重点句子,还有就是诗词的中心思想。
而我们学校的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十分贫乏,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这点就十分明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诗歌的中心思想跟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向学生说明呢?首先,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都会借助参考书。
我在查看了学生的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后发现,现在市面上的参考书虽然很全面,但依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在古文的翻译中,对文章句子的错误翻译,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自己过分的依赖参考书,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上课是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于诗歌的部分重点内容就没听到了。
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文的翻译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却依旧停留在课文的翻译上。
由于长期以来,小学初中的古文教学都是一味的强调背诵和翻译,学生该进入高中一时之间适应不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对文章的深入了解。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仔细的听老师讲解古诗词,而对古诗词的分析缺乏一定的思路,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对于古诗词鉴赏这一类题目失分较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无法体会,有时甚至是出现颠倒黑白的情况,我已经上了两年的课了,经历的十二次考试,在这十二次考试中,我都是负责改古文部分,发现学生在古文翻译时经常出现虚词,助词的误解,没能够正确翻译句子。
这些错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在翻译题上也是失分严重。
比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么一个句子:“律者天下之大信也,岂可失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者”这个词的错误理解而把句子翻译成了:“律师是天下人所信任的职业,我们怎么能是他们失业呢?” ,这个句子的重点是“律”与“信”“失”这三个词,律指的是法律,信则是信任的意思,而失就是失去,“法这个句子的意思原本是:。
律是天下间人民最信任的,怎么可以轻易失去(人民的信任)”还有就是:“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
”学生的翻译是:“皇帝抓起他的”衣服,过了一会儿才跟他解释。
“拂衣”本是气得挥动袖子的意思,而学生却把它翻译成“抓起他的衣服”,也有翻译成“捧着他的衣服”或“穿上衣服” “良久”是“好久”的意思,而学生只,等各种意思。
,知道“良”是好的意思,就直接理解成“不一会儿”“释”这个字,部分学生理解为“解释”,就是对这些字的错误理解导致了错误。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皇帝气得挥了袖子,走进里面,过了很久才放了他。
”学生的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仔细听课所导致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讲解翻译,更多的是文章中的特殊字词在特定情况下的特殊用法。
学生依旧保持初中时的那种学习方式,只是注重文章的翻译而忽略了字词的了解。
其次,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自身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做古文阅读的时候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这都是学生自身对古文的不正确解读造成的。
如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有这样一个题目,给出一首诗讲的是诗人从落日中感受到心境的宁静和平和,而学生则是惯性思维的一看到落日就想到伤感,都在那里说诗人心情有多感伤,多不幸。
完全没有仔细的阅读全诗,仅仅是靠对诗句的一知半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没能跟紧老师的步伐,一步步的分析的古诗词,来到了考试,自身的阅读面不广,生活经验不足,无法正确的理解作者的含义。
另一个方面就是相对现代文学,古诗词的每个字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每个字在诗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面对诗词炼字这一类题目的时候,也总会出现大量低级错误。
先是对诗句的不正确解读,再者在解题过程中,片面的只看到一句诗,而不是从整首诗来解读的,这样子分析出来的结果总是有所偏差。
《赤壁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延伸,如:,表面上是在讲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苏轼与客人之间的对话说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变与不变的道理,并且以这样的道理说明自己即使是在逆境之中也总是保持这乐观的心态。
而文章的难点是如何把这个道理讲解给学生,同时说明“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个句子的意思,这是以不同的态度观察事物,报以不同的心态。
《阿房宫赋》,杜牧的这篇赋虽明物为记事,但实为说理,通过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借以讽刺唐宝历乱建宫殿的事迹,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该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说明秦王朝失败的原因。
第三,学生的文学常识十分贫乏,在两次查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自身对于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达手法都区分不清。
针对这个问题,我曾经找过资料,并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之间的区别,但过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练习,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
这都导致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而后在高三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到了高三老师都会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教学,而如果在高一时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在高三的时候不会有那么多的学习负担。
高三现在的复习资料是金手指,这份资料都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都做了系统的归纳,我觉得当中有一些是可以渗透到高一高二的教学活动中。
古文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是不可能单单依靠高三那一年的学习,应该从高一就开始抓,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这样子同时也为学生在高三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想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就必须加强诵读,声情并茂地诵读。
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盲目地反对背诵,反对多读多背,将这传统的有效的作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 。
或者认为朗读背诵是,诬之为“束缚人的笨办法”小学生的学法,中学生不需要这种“笨办法”了。
加上语文考试没有口试,以致如今校园里读书声已渐绝于耳。
高中生更是不愿开口读,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已,有的同学用早读做练习,有的用来复习,所谓“早读”,已名存实亡。
上课也是老师“一言堂”,不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
不重视朗读与背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与人交流吞吞吐吐,辞不达意。
说不好,写作水平也受影响,以致许多学生写文章用词不当,文理不通。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状况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中“重分析,轻吟诵”,就像韩军老师所说语文教学不能模仿理科的“举一反三”,而应“举三反一”。
实际上诵读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作家巴金能背诵包括两百多篇古人佳作在内的《古文观止》,他自己就深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老话也说: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
“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背诵能提高说写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把古诗和部分古文熟背下来。
并且还要声情并茂地朗读。
点拨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古老的龙的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3000 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
古典诗歌重要,在于她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成就。
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古典诗歌的一般特点和中学生学习的一般实际,如何把古典诗歌教好教活,应该说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试图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点拨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运用。
一、诵读过程中的声调点拨我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起的某种“神韵” 而这些,“情趣” ,光靠语言文学的理性分析则显得远远不够。
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客“举手观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涌读的得要意义。
,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课本注释为“怅惘若失的状诚”,但“怅惘若失”又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梦” “梦” 的层次,“梦’ 的特点,而的作用,“梦”所体现出来的奇瑰壮丽的崇高美,以及这种崇高美所能唤起读者的关于人生的遐想,关于开拓人生征程的激情,却是“预习题”之类的阅读设计所无能为力的。
要让学生顺利地实现对这样一些深层“意味”的把握,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便是诵读,是诵读过程中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的融合与催发。
因此,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与其计得皮毛地设计琐碎碎的阅读练习,无如让学生充分地涵咏、诵育,在诵读的过程中去获得感性上的顿悟与发现,去琢磨体会流贯于诗之全程的意境、情调乃至某一具体物象的丰厚意蕴,以“意会”来弥补“言传”的不足。
学生的诵读,一开始往往表现出两种错误的倾向:和尚念经式与矫枉过正式。
前者平平读丐,不痛不痒,自然了无所悟;后者自我情感融合不当,所悟也就有限。
要使学生通过诵读真正达到“意会”的境界,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育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
唐代韩愈曾从创作的角度提出过著名的“气盛言宜”说,清代学者张裕钊是从阅读的角度提出“因声求气”的阅读原则。
张裕钊认为,既然文章的作者在表情达意时,需要凭借说话的气势和语气的声情来传达,从而自然地形成高下、疾徐、轻重、顿挫等音调,那么,诵读者的通过高下,疾除、轻重、顿挫等声调的涵咏,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气势、声情,进而体会出作者的情意。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诵读过程中正确的声调处理,是打通作品气势、声情以及最终进入作者情意世界的关键。
古典诗歌的声调,主要表现在音调、节奏与韵脚的和谐组合上。
高明的诗人,不仅运用这些形式要素造成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总能使之与诗意相结合。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
1、明音调的高下自觉地追求音调的平仄变化是旧体诗在形式上有别于现代诗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正确诵读点拨首先应注意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
对于古诗词的平仄音调,大多数教师往往习惯于用“琅琅上口”一语带过,而于音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深层功能却失之体察。
由于对音调注意不够,再加上方言的串入,诵读时平仄莫辨,失去了打开通向诗人情感世界第一道门户的钥匙。
其实,古代诗歌中“八月秋高风恕号”的平仄音调,无不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
,开头五字,四为平声,由“怒”而陡仄,这种音调处理传达出来的,正是大风席地而卷,突出其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