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致命魔术影评(精选6篇)致命魔术影评致命魔术影评(一):剧情介绍有的时候,太过快速的变化也会带来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世纪之交的伦敦,娱乐业才刚刚起步,于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就成了那个时代最神秘莫测的大众偶像,享受着社会能够给予的最高赞誉,社会地位也高于其他从事表演的人。
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一齐出道的同门:罗伯特·安吉尔性格复杂而且历练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明白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而阿尔弗雷德·波登则与他完全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十分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
两个人在一场一场的表演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将其他魔术师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却变成了这对以前的同门师兄弟的竞争……事情的导火线是波登在一场表演中间接地意外害死了安吉尔的妻子,之后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勇敢代替了道德、技巧代替了科学、野心代替了友谊,为了战胜对方,以便能够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的第一魔术师,他们寻找各种辅助材料来丰富自己的魔术表演,其中包括刚刚被尼古拉·特斯拉发明出来的科学奇迹--交流电。
事态渐渐不受控制,两个人的忠诚与信仰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考验,直到引发了一场谋杀,这场世纪大战才以杯具收场。
剧情解谜1、波登和法隆是双胞胎兄弟,波登对研究新魔术着迷,是他执意要打新结,而害死了安吉尔的妻子,法隆则理智,他出此刻安吉尔妻子的葬礼,并诚实地说自己不明白打了什么结,因为结是波登打的。
2、波登以前让Tesla帮他做“瞬间转移机器”,但不成功(片中有交代),之后被安吉尔威胁时就叫安吉尔去找Tesla,他以为安吉尔只会白跑一趟。
另一种解释,波登写下Tesla 只是乱写的,因为他也去过Tesla不成功的那场表演,但是没想到真的会造一个复制机出来。
3、被绞死的是波登,他爱olivia,最后活下来的是法隆,他爱Sara,最后法隆在向安吉尔叙述真相的时候,说IloveSara时放的是他与Sara在一齐的镜头,说Helovesophelia时,放的是波登与Sara吵架的镜头,可见被绞死的是波登,他最后一面见的时法隆,法隆爱的是妻子Sara,所以波登在临死一刻对法隆道歉,说他无意害死妻子Sara,试问一个爱妻子的人怎样会和妻子吵架害死妻子,由此可见,和妻子吵架的是波登。
在监狱的也是波登。
4、Sara明白波登双胞胎的秘密,她对这种三人生活感到疑惑恐惧并难以忍受,之后她发觉两人之一喜欢上了olivia,而她不能搞清楚到底这个人是不是自己丈夫,甚至她觉得说不爱她的人就是她一向深爱的丈夫波登,心灰意冷的她想约oliviar出来说出真相,但后者没出现,最后Sara崩溃自杀了。
最后说不爱她的人,就是波登,由监狱的道歉能够看出,波登一向说他不是故意的。
而明白真相的Sara最后崩溃到无法分辨这对兄弟,误以为说不爱她的人就是法隆。
加上四人的复杂感情生活,因此才寻短见。
5、关于安吉尔,在妻子死后,一心报仇,变得更加偏执狂热,一心想表演最神奇的魔术,把妻子为他起的艺名(大师丹顿)发扬光大。
安吉尔极度自私狭隘高傲自大,片中有一段说安吉尔利用替身表演“瞬间转移”,他不满自己是掉到台底的那个,而替身却站到台前,理解观众欢呼(他还在台下隔着木档板向看不见他的观众鞠躬),之后更加提出来要和替身出场顺序对调,他想最后站出来理解观众的欢呼。
那里说明了安吉尔的自私自我,不能容下别人,不能与人分享荣誉(正好与波登兄弟的同心协力、互相信任、自我牺牲构成了鲜明比较,并为之后安吉尔如何对待自己复制品作了铺垫)。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安吉尔是被波登两兄弟逼的。
原本的安吉尔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从他不忍心杀死鸽子这一点能够看出,而且也没有虐待法隆的女儿。
但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吉尔的争强好胜,过于渴望观众的掌声和期盼崇拜造成的。
6、安吉尔明白机器会成功复制自己,并从箱子走出来,也很清楚自己性格不能容忍另一个自己同时存在,还有为了机器出差错而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他先准备了手枪,再走进机器,等复制的自己一出现,便想都不想就毙了他。
这是他第一次亲身使用机器,原版自己杀了复制自己。
7、安吉尔找到cutter,并约了经纪人一齐试看表演,这是安吉尔第二次用机器,这次,安吉尔的原版死了,复制安吉尔A活了下来。
(这时关于原版安吉尔是怎样死的原片的确没有明说,是不是淹死的还不好说,只能够肯定说原版安吉尔在机器里通电后就直接掉下台下的机关里,复制安吉尔A在经纪人面前现身,并确定复制出来的自己保留着原先的一切记忆和潜力。
事后,复制安吉尔A便安心地处理掉机关里被控制着的原版安吉尔。
)8、安吉尔在确信机器的可靠后,便有了之后的表演。
因为cutter曾说过溺水的感觉像回家,于是复制安吉尔A便选取了溺毙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肉身。
过程是:安吉尔在台上通电,掉到台下水箱溺毙,同时,复制安吉尔在另一处生成,这样循环地……并不是说每次用机器都多出了一个新的安吉尔,而是每次一个安吉尔就分身成了两个人,一个人掉入水缸,另一个出此刻高台上。
但分身出的安吉尔不明白溺死的感觉,因而就有勇气一次一次地重新站到台上,准备掉水里,迎接新生。
(试想你自己就是安吉尔,你的感觉就是站到台上,通电,莫名其妙地出此刻柜子里,然后是下次表演,站到台上,通电……这样循环下去,没有一点痛苦)。
9、由此至终都只有一个安吉尔,之后安吉尔在通电前就发觉了波登冲到了后台,于是分身后他故意没有出现,这样就造成了安吉尔溺死的假象,波登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不明真相的cutter还真以为波登会什么“瞬间移动”,把水箱移到安吉尔台下,于是便有了开头cutter 在法庭上指控波登一幕。
有人认为在冲下后台的是法隆,但我认为不是,因为从兄弟的性格就能够推测出来,喜欢Sara的法隆就应是一个热爱家庭较重的人,而波登之前为了研究新魔术而间接害死人,在监狱的时候也提到说没有听从劝告,所以由此可见,会那么热衷想揭秘的人就应是波登。
ps:对于第9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1、把水箱移动到安吉尔台下的是安吉尔自己,他是有意要陷害波登的。
从安吉尔的日记里的那句话,此刻你就应在监狱里看着我写的日记,但是我已经逃出生天,大致是这么个意思的台词,说明安吉尔安排了那场魔术的所有,包括可能自己的复制体会掉到水箱里,他将锁换了也说明这点。
但是复制体出此刻水箱里淹死并不是必然的,可能会出现意外状况,因此安吉尔这次是有风险的,而事实恰恰贴合了他陷害波登的计谋,才有了之后。
(我认为是没有计谋的,不是有心陷害的,因为他不可能预测到那天波登会来,而且日记是能够事后补上的,别忘了那个那日记的律师和安吉尔换得假身份后的爵士是有联系的。
日记极有可能是事后写给波登看的,而且波登看完也说这不是安吉尔的日记,说明极有可能是出事后写的)2、到台下的是波登。
首先你认为波登的性格不会有慌乱和想救人的表现,但是我认为即使是波登,他也不是丧心病狂的人,看到一个生命即将死在自己面前,是不会无动于衷的。
波登和法隆是交替装扮对方的,因此不能因为他摘掉了帽子和胡子就仍为这是法隆。
波登是因为好奇才会想上台检查并且到后台查看,看看是否能发现安吉尔的秘密,而之前波登和法隆的对话中能够得知法隆期望不去在意安吉尔的魔术,由此可见好奇地冲到台下的是波登。
波登在监狱里读着安吉尔的日记,并在安吉尔写到,安吉尔对于波登在葬礼上回答自己不明白打的是什么结而觉得愤怒,他看到里的时候,镜头给出了波登面部嘲笑的表情。
介于波登和法隆的性格来看,法隆偏向于安定,波登喜欢尝试刺激,因此监狱里的肯定是波登。
波登从在台下目睹安吉尔复制体,或者是安吉尔本体的死亡之后,立刻被抓起来,之后审判和送往监狱,之间波登和法隆是不可能调换身份的。
因此从好奇地上台检查装置到最后在监狱里的都是波登。
10、安吉尔的每一次登台时都对万一机器失灵而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感到害怕,同时内心一向被自己处理自己肉身的残忍方式深深折磨着,所以有了影片最后的一番话“我要鼓起勇气走向表演台,我也不明白我会掉进水箱里还是神奇地再次出现……”其实本片极度震撼人心,剧情线索构思编排十分缜密,要看明白不难,关键是正如片中反复强调的“Areyouwatchingclosely”(你,看仔细了吗?)致命魔术影评(二):《致命魔术》:假作真时真亦假扑朔迷离的剧情、复杂多维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几乎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的重要特征。
他的几部有限的作品几乎都是需要观众苦苦思索的,然而这种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很多观影者而言却能带来额外的愉悦感。
当然前提是你务必看懂或者至少对影片建立了自己的理解方式,否则观影过程将是迷惘和痛苦的,《致命魔术》无疑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电影的叙述形态中,所谓的“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主宰了大部分电影,这一叙事过程普遍呈线性发展方向,再辅以异彩纷呈的视觉特效,除了情节对人的心理影响之外,观影过程都是愉悦的。
然而,诺兰的电影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的作品是颇令观者“劳心劳神”的,即便是像《黑暗骑士》这样反映美式孤胆英雄的影片也增加了诸多变量和反传统的剧情模式,使得简单的故事有了不简单的结局。
《致命魔术》其实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电影叙事模式,但它的过程和结局却是那样的非同寻常,除了原著小说的贡献之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编导潜力居功至伟。
影片开场是由迈克尔.凯恩扮演的魔术道具师库特成为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者,这是典型的故事中的主角讲述故事的模式,并且影片也是以库特的旁白为结尾的。
“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明白,你想要被骗”这一道出魔术吸引人本质的话语,首尾呼应地完成了影片在结构上的闭合。
这个开场十分精彩,采用并行蒙太奇的方式,在库特为波登(克里斯蒂安.贝尔)女儿变魔术时,讲述了安杰(休.杰克曼)之死,在倒叙中还有倒叙,环环相扣,但是这一过程不但没有引起我们理解上的偏差,反而在清晰地引出故事的同时还制造了一个悬念。
这完全贴合好莱坞电影“开场前四分之一就就应抓住观众”的铺叙要求。
影片结尾在讲明安杰之死的来龙去脉时,依然回到库特和波登女儿的场景中,在这一结构闭合的电影形式下,讲述的却是一个过程和结局都无限开放的故事。
“复仇”可谓是影片的主要题旨,但影片所要讲述的资料却不仅仅仅是“复仇”这么简单,它更是关乎追求和自我牺牲,欲望和自我克制的人性探讨。
“性格决定命运”完全贴合安杰和波登的人生之路,二人原本也算师出同门的魔术高手,但是迥异的个性导致了他们最终走上了敌对的道路。
安杰具有舞台表演才能,他更崇尚华丽的表演以迷惑观众,这就是他不断失败但是却总想采用“歪门邪道”的方式打败波登的诱因,而波登显然是魔术研发的高手,他更具专研精神,正是后者的这种优势,使得他在之后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上风,而也正是他的这种“穷究”精神才导致了两人的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