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背回填”施工技术交底一、执行保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管理手册》《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汇报材料》二、施工设备及人员主要施工机械安排:18吨振动压路机1台、平地机1台、推土机1台、运输车3辆、挖掘机1台、二冲程冲击夯1台。
主要施工人员安排:分项工程负责人1人、技术负责人1人、安全员1人、质检人员1人、实验员1人、特种机械操作手6人、运输车司机6人、工人8人。
三、“三背回填”施工应遵循的原则公路“三背回填”是指桥、涵背、锥坡的台背回填。
“三背回填”施工应作到以下“五专”。
3.1专门的队伍。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安排一只熟悉三背回填要求的施工技术稳定的施工队伍,明确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负责施工,并配备相应的机械手、施工员、质检员和工人队伍。
3.2专门的设备。
配置专用的成套压实机械和小型压实机具。
3.3专门的材料。
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质,粒径、含水量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本技术交底“三背回填”填筑材料为透水性材料)。
3.4专门的资料。
台背回填施工应采用专门的表格,要求记录完整、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并及时整理归档(要求“划线分层压实,分层拍摄照片”)。
3.5专门的现场监理员。
监理、施工人员的资料报业主与质检部门作为质量责任备查。
此外,台背回填前应作好施工前的排水,确保施工中不留积水。
四、“三背回填”施工工艺4.1填筑基底的控制为了避免由于地基情况引起的“三背”不均匀沉降,必须从地基处理着手。
4.1.1基底清淤必须彻底,严禁有杂物、浮土、腐殖土等存在。
4.1.2基底范围内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其稳定时,应在基底顶面或其它适当位置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如横向排水沟或盲沟),或换填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砂砾等透水性材料,严禁积水浸泡基底。
4.1.3基底土必须密实,若基底为耕地或土质松散时,应在填筑前进行压实,压实度一般不得低于93%。
4.1.4水田、湖塘等地段的基底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掺灰及其它的土加固措施进行处理。
对软土、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等适用于各自特点的特殊地基处理方法治理,如采取换土、强夯、固结、轻质路堤和粉喷等方法以改善地基,提高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
4.1.5对软土地基,由于现行地基处理方法一般未考虑台背的过渡,往往构筑物的处理与路基处理是分开的,从而导致沉降无法避免。
建议:在有基底处理时,适当加大涵台背基础处理的范围,适当将处理措施变化的位置往填土路基内部放,最好有大于5米的距离。
4.1.6做好桥头涵台背路基的排水工作,避免路基水流对基底的浸泡和冲刷。
4.2 “三背回填”填筑材料的控制“三背回填”材料质量的优劣是路面沉陷发生大小的内因。
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填料,本技术交底“三背回填”材料为透水性材料,非透水性材料不得直接用于回填。
对于非片石或非砂砾石的轻质材料、无机结合料等回填材料,要求用料粒径为5-10cm的匀细材料,填筑层厚按20cm分层填筑压实;对于片石回填材料,选料应为坚硬不易风化的材料,填料粒径宜小于15cm,填筑层厚按20cm分层填筑压实。
要采用工人手工摆放片石,使片石之间互相嵌补,大片石尽量贴近层底并大面向下,片石间缝隙和孔洞应用石屑和砂性填料填充,可每隔一米左右采用水力充填砂砾石的方法填充材料,而后碾压或强夯,手工摆放片石严禁抛填施工;对于砂砾石填料,一要对材料的粒径级配严格要求,二是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严禁含泥多的材料进场,夯实时以机械碾压配合灌水法综合实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透水性好、易压实、固结完成快、后期压缩变形小的砂性土和砂砾土,也可使用改善土、加固土、碎石土和轻质填料等。
在高填方的拱涵及涵洞与侧墙相接部位,应尽量使用内摩擦较大的填料进行填筑,而且施工时应注意填料土压力的平衡,尽量减少回填土的单向推力,不得发生偏压,以免造成工程事故。
这对于管涵、轻型桥台等尤为重要。
总之,不同的填筑材料各自特性是不同的,填筑时要正确选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证填筑质量。
4.3 “三背回填”填筑范围的控制“三背回填”填筑的范围直接影响“三背”填料刚度和变形的平稳过渡,范围太长,成本增加;范围太短,达不到过渡要求。
缩短“三背回填”范围、节约成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有足够的长度实现过渡段的技术要求;第二,要从施工作业的方便、压路机的压实宽度进行控制;第三,要控制好“三背回填”填土与已填路堤的良好结合所需长度。
根据施工图设计和公路工程施工经验:填料要求级配得当,沿路基纵向的填筑长度在基底处不少于2米(便于压路机碾压),以2米为基准,对于“三背回填”填土与路基原状土相接处采用1:1的坡度相接,对于路基土为回填土部分采用1:1.5坡相接。
为确保良好结合,宜采用挖台阶形式与路堤相接,每级台阶高度设计为2米,台阶宽度为2米且呈坡度为4%的反坡开挖。
构造物台后路基填土处理范围4.4 “三背回填”填筑厚度的控制填筑厚度与压实机具有关,根据压实机具采用相应的压实厚度及压实工艺。
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15厘米;用18-20t三轮压路机碾压时,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厘米。
当“三背回填”路基压实作业面狭小,作业空间受到限制时,为了保证不损坏构筑物,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必须选择小型振动压路机和振动夯实机相结合进行压实,压实厚度不宜超过15cm,分层碾压密实。
4.5 “三背回填”填筑压实的控制“三背回填”填料的压实质量是影响“三背”沉陷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受排洪或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三背回填”路基填方比较高,工程量相当大,施工工作面狭窄,大型填筑和压路机械难以展开时,能否控制好“三背回填”填料的压实是道路施工中的重点、难点。
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扩大施工场地,以便发挥大型填方压实机械的使用,认真施工,使回填材料得到充分压实。
受场地限制时,大型压实机械的使用,可采用横向碾压法,以便使压路机尽量靠近台背进行碾压。
对于大型压路机不能靠近台背时,可采用以小型压路机为主,蛙式打夯机、手扶振动压路机、冲击夯为辅进行碾压,确保不留死角区。
4.6 “三背回填”路基排水的控制排水措施对“三背回填”的稳定极为重要,特别是靠近构筑物背后的填料,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后易积水下陷。
因此,“三背回填”填筑路基应比区间路基更加注重排水处理,施工时应保证施工中的排水坡度,设置必要的地下排水设施。
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对基底做必要的处理后,填筑横坡为3%-4%的压实粘土土拱,在土拱上挖一条成双向坡的地沟,地沟尺寸一般可采用(40-60)cm×(30-50)cm,然后在台背后全范围内满铺一层隔水材料(例如油毡或尼龙薄膜材料),再在地沟四周铺设有小孔的硬塑料管,管径一般不小于10cm,小孔孔径为5mm,布成梅花形,间距10cm,然后在塑料四周填筑透水性材料,直到路基顶面。
若采用盲沟时,则取消其中的塑料管,而用大粒径的碎石填筑地沟,并用土工布包裹盲沟的出口。
4.7 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提高“三背回填”填筑路堤施工质量“三背回填”施工管理是确保“三背回填”填筑施工质量的关键,“三背”填筑施工在管理上必须做到“五专”,保证填筑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
“三背回填”施工管理还要制订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工艺技术指导书、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和程序,建立施工质量档案卡,签订施工质量责任状等。
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要亲自抓。
在大规模回填施工前,施工单位应选择在后期施工中要使用的机具,在台背进行回填土压实试验。
通过试验,确定回填施工的填料类型、压实厚度、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根据试验结果,编写总结报告报监理单位审批和存查。
施工单位在回填土施工中欲改变施工机具和施工方法时,应重新进行碾压试验。
回填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坚持自检制度,坚持行之有效的分工序检查验收,对“三背”回填进行分层验收,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必须经监理工程师严格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随时接受上级各部门的不定期检查,时时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1、台背回填1、台背回填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2、台背回填应与锥坡填土同步进行。
3、台背回填时,台(涵)身圬工砂浆的强度或砼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并且在结构物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妥善的措施保证基底不被水浸泡。
4、台背回填施工的范围应符合设计图纸的尺寸要求,如设计图纸没有明确要求时,则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当采用石灰土时为路基横向全宽;当采用液态粉煤灰时为桥台(涵身)两翼墙之间的空间;顺路线方向施工长度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高加2m,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2m,拱桥台背回填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3-4倍,涵洞填土长度每侧不小于2倍孔径长。
5、台背回填的顺序应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如图纸没有具体要求则应按以下要求进行:拱桥台背填土应在主拱圈安装和砌筑之前完成;梁式桥的轻型桥台填土,应在梁板安装以后在两侧对称进行;对于有支撑梁的轻型桥台,回填必须在支撑安装或浇筑完成之后方可进行;对于整体式箱涵(通)应在两侧对称进行回填;柱(肋板)式桥台宜先做台背回填,再浇筑盖梁。
柱(肋板)式桥台,两侧对称、平行进行回填,回填施工的顺序应保证构件不产生附加水平推力。
严防产生桥台位移和偏心受压。
柱和肋板式桥台,宜先填筑桥台土方、再浇注盖梁,这样可充分发挥机械作用,做到台背回填不沉降,确保工程质量。
已浇筑盖梁的桥台,当填至盖梁下,由于净空较小,小型机械不能作业时,可用M7.5砂浆浆砌片石,分层铺砌盖梁底。
6、对于拱涵和盖板涵,拱圈砂浆强度或强度达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拆除支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回填土;在支架未拆除的情况下,拱圈砂浆强度或砼强度达设计强度的75%时,可进行拱顶回填,但必须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拆除支架。
7、构造物基坑回填,地质良好地段回填时,可采用小型振动机械达到要求的压实度,严禁人台木夯、石夯和蛤蟆夯上路,否则将令其停工。
软土地基段,应将基地积水排出,并将松软土清理干净,铺筑砂砾夯实。
台背回填是指桥涵台背、锥坡、挡土墙等结构物完成之后,用符合一定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结构物与路基之间的遗留部分。
台背回填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成后高速公路的平整,以及行车的舒适性。
一、台背回填的一般要求:所有结构物背后填筑,尽量与路基填土协调进行。
结构物施工所需场地,尽量不占用路基填土范围;确实需要,可空出一段满足路堤大型机械施工所需的最小作业段,并加宽背后填土的宽度,以利压路机横向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