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PPT课件
2
3
• 我们对康德的个人生活印象,似乎总围 绕着几件事:一件是康德出门散步极为 守时,风雨不误,以致于有人拿来对表, 另一件便是康德一生独身,足迹未出家 乡,生活单调,乏善可陈。这种印象给 我们勾勒的康德似乎一辈子除了哲学之 外,便没有别的了。以至康德传记作者 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 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 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5
• 康德当时(1770年3月)虽已是哥尼斯 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 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连德国启蒙 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也 认为康德获得此教授头衔只因为他是这 样一位普通教师和作者而变得黯然失色。 因而在1770年———1780年期间,康 德的学生克芳斯到柏林旅行时,偶然参 加一些由教授们举行的园会,当他提到 康德案头有一部肯定会让哲学家们焦躁 不安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被教 授们大大讥笑了一番。
13
• 晚上在住所凭栏眺望夜色中的街景既不 辉煌也谈不上绚丽,隐约里感到神秘。 窗户正前方有一个尖顶教堂,那里就是 康德的墓!
• 午夜时分,满天繁星夜空清澈深邃 透明如洗,镌刻在心头的名句脱口而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 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 时时翻新,无以复加的赞叹和敬畏:头 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坐在窗 前眺望近代的格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 勒,尘世的喧嚣与污浊已经化为乌有, 在黑夜里抬头仰望天宇,看到星空,永 恒的星空,深深撼动人心的星空!给人 一种身心俱爽的快感。
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
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而
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可当
时,在1778年夏,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
幅会有多长还没有概念呢。
8
• 跟当时十八世纪的习惯一样,康德午餐 都到饭馆里去吃,而且很讲究美食佳肴。 酒的选择对康德来说也很重要,早年中 意于红酒,而晚年更喜爱白酒。他喜欢 不慌不忙地悠然用餐,如果他喜欢某一 道特别的菜,他会询问烹饪法以及它是 如何预备的,也会随口评判一番。希佩 尔后来开玩笑说:“迟早他会写成一部 《烹饪术批判》。”
1
康德生平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 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 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 始人 。
•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9
• “而且对于和别人共进午餐,康德还 有一套学问。他说,如果单独一个 人进餐,同时又埋头阅读或思考, 那就会产生疾病之感,因为大脑的 工作把胃的功能转移了。如果在街 头行走时思考问题,那也一样。在 这些情况下,只有同别人一起进餐, 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复,同人们进行 毫无拘束的谈话会使人不再想其他 的事并使人得到快乐。”(又见古 留加《康德传》)
7
• 有一位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1778
年访问哥尼斯堡时写道:“我在伯爵家
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哥尼斯堡
大学最伟大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
教授。这位著名教授在社交中是如此活
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这样一种优雅的
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身上会有
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可他的眼睛
和面容流露出一种大智大慧,这与达朗
“批判”的著作比起来真是九牛一毛。由此看
10
• 从《康德传》中披露出来的康德十 年间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康德事实 上也是一个很讲口腹之欲的人,可 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来 很遗憾他没写成《烹饪术批判》, 否则便有“四大批判”了)。康德 是一个有着极丰富生活内容与细腻 生活情调的人,由此看来,一般人 对康德的生活状态有着极大的误解。
11
6
• 在发表《批判》前的这“沉默的十 年里”,《康德传》以极为翔实的 材料写道:当时康德的生活,除了 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他的业 余生活倒十分活跃。他不断被邀参 加城里主要家庭的宴会和聚会。他 常去拜访凯泽林克伯爵一家,“连 续多年,毫不间断”。伯爵一家也 很尊敬他,因为康德懂得“高贵的 生活方式”,而且他每次都坐在贵 宾席,正好在伯爵夫人身旁。
仰究苍穹规则,俯察人心奥秘?他对纷繁复杂变动不
定的世界爱恋到刻骨铭心,对包罗万象井井有条的终 极真理 的探索可谓不遗余力?为什么哲学巨匠在这片
土地上徜徉、徘徊、流连?20年来,这些问题始终缠
绕着我,康德生活工作的地方——哥尼斯堡已然成为 学哲学的人心中的圣地。
12
• 来到加里宁格勒是2003年7月底, 从莫斯科到这里要飞两个多小时。 夏天仿佛没有夜晚,我们在晚上10 点多出关,天光明亮如白昼,驱车 去市区天色渐暗,平坦偶尔有些小 丘的土地视野开阔,天空的云黑土的芳 香。
拜望康德故乡:新人结婚都在
他墓前献花
赵宝晨/文
• 仿佛一种夙愿,仿佛一种使命,来到莫斯科以后,造
访康德故乡的念头几次涌动,却又难以成行,慢慢地 成了一块心病,一种相思。
•
20年前在大学里读前苏联哲学史家阿尔森.古留
加的《康德传》时就对足不跨出家乡百里的康德充满
敬意而又满腹狐疑,是什么魔力驱使这位哲学教师去
4
• 正巧手头有一本剑桥大学出版,库恩写的《康 德传》,《出版者周刊》评价其为“五十多年 来第一流的大哲学家传记。”书中对于康德的 生活细节有很多细致描绘,而最令人关注的便 是1770年—1780年这一段。这十年中康德没 有一部著作,一直到1781年,他才发表《纯 粹理性批判》)———那部震惊世界的伟大作 品。这部作品问世前,还有些趣闻故事。
14
• 第二天,我们在主教教堂的康德墓旁和市中心
广场拐角转弯处的墙上看到了用德文和俄文镌
刻的康德的这段话,城市的灵魂是不朽的!主
教教堂里有三层全部开辟为康德事迹展览,我
看到了他居住的二层小楼模型,那是他1755
年回到格尼斯堡大学教书后不久买下的,值得
一提的就是康德的书房简单朴实,只有两张桌
子,书籍加起来最多500本,与后世研究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