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戏的定义

游戏的定义

游戏的定义1.游戏是自愿的活动“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

动机是推动人活动的心理力量,是人活动的目的。

从动机产生的来源看,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而外部动机则相反,是指活动本身是应他人的要求引起的。

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动,也即游戏的动机是内部动机,是游戏者内在的一种需要。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游戏是社会的产物。

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的、地理的、文化的、习俗的影响。

所有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都表征着社会生活,但游戏本身却不是日常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仍然是其“象征性的生活”而非吃饭睡觉等真实生活。

游戏的虚拟性或非真实性在学前儿童的游戏中尤为明显。

真正的游戏也是在儿童能够将真实的情景当成想象的情景时产生的。

同时,儿童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思维能力也是在游戏中逐渐提高的。

3.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元功能。

快乐体验是游戏真正的魅力所在。

游戏的乐趣体验有以下几种成分:①兴趣性体验。

这是一种为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种情不自禁地被卷入、被吸引的心理状态。

②自主性体验。

这是一种由游戏活动能够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性质引起的主观体验,即“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体验。

③愉悦性体验。

这是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由嬉戏、玩笑引起的心理快感。

④活动性体验。

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生理快感,主要是由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

例如,外出活动可以有效地解除我们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产生的精神困顿,获得来自本体的活动快感。

⑤成就感或胜任感体验。

这是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乐趣体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增强游戏者的信心和继续挑战的意愿。

任务与游戏者能力之间的合适差距是游戏者产生胜任感体验的关键所在。

成就感体验往往伴随着紧张的心理,好的游戏总是把游戏者置于失败的危险中却不让他失败。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关于动作和语言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规定。

根据规则的性质,可以将游戏规则分为外显规则和内隐规则两种。

外显规则是外在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

外显规则一般是约定俗成的。

游戏时,外显规则的建立或修改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的理解和同意,游戏才能正常进行。

游戏的内隐规则与外显规则同样具有限制和约束作用。

规则是社会的产物。

规则游戏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基础上。

婴幼儿最初的感觉运动游戏,主要通过重复简单动作或运动获得快感。

这种初级游戏阶段的游戏并无规则可言。

幼儿游戏的规则性水平是伴随着其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具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规则游戏的兴趣将逐渐增长,并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规则游戏也将从此伴随人的一生。

游戏的特征(一)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①内部控制②内部真实③内部动机(二)游戏的基本特征1.积极的情绪体验2.内在动机3.自主性4.特殊的真实与想象5.重过程、轻结果6.内在规则与秩序幼儿的游戏与探究性行为、工具性行为幼儿的游戏与探究性行为、工具性行为的区别:1、探究行为是人们对事物不熟悉或不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由“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所引导。

探究的目的在于发现。

而游戏行为则是受“这东西好玩不好玩?我能用这个东西玩什么”这样的问题所支配。

2、工具性行为是按物体的意义或实际用途来使用物体的行为。

而在游戏中,游戏者往往不按物体的实际意义来使用它,把它当作别的东西的替代物。

对幼儿来说,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玩具或赋予象征意义,即使是吃饭用的小勺子,也首先是玩具,其次才是工具。

对儿童的要求1、身体技能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儿童要有出色的体力和技能,尽快掌握生产过程中所需技能。

2、运气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要求儿童去做被告知的事情而不要求儿童思考为何这样做,注重责任感培养,很少鼓励创造。

3、策略型游戏为主社会要求:训练鼓励儿童遵守规则,儿童凭借“智慧”而非体力控制他人,掌握环境。

我国古代游戏的发展蕴含的基本规律1、游戏是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出现娱乐活动,和劳动一起构成了人类日常生活。

2、游戏活动脱胎于实用型的生产劳动或军事活动,但逐渐远离实用型生活活动。

3、作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游戏活动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格”。

游戏活动的主导类型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及人们的精神风貌。

4、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戏文化。

现代儿童的游戏转自第一游戏网改革开放前抽陀螺—抽汉奸;抓特务;炸碉堡;斗地主;政治歌谣;制作玩具体现出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玩具商品化、现成化;竞争型力量型游戏减少;歌谣反应应试教育体现出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价值一、游戏与儿童(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二)游戏是儿童的权利①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②保证儿童游戏的时间③保障儿童游戏的条件④给予儿童自由游戏的选择权(三)游戏是儿童的学习和工作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1、在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①儿童所有的游戏几乎都包含着动作或运动的成分。

②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与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

2、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①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②有助于语言发展③有助于概念获得④有助于问题解决⑤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3、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①游戏是婴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其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③促进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有机会学习与掌握各种社会性交往技能(合作、社会性问题解决、同伴集体接纳、相互影响方式);④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⑤伙伴游戏是帮助幼儿“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4、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①丰富与深化幼儿的情感;②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③发展幼儿的美感;④发展幼儿的同情心与移情的能力⑤具有“修复”情绪的功能。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1、创造适宜的幼儿园生活和教育①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基础在于丰富充实的童年游戏生活。

②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生活的特点。

③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并使之成为幼儿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④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在任何时候都首先应当是他们生活的场所而不应当仅仅变成他们“受教育”的场所。

2、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①游戏是最能肯定与表现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

②有利于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3、策略型游戏的文化特点现代儿童的游戏转自第一游戏网改革开放(抓特务;炸碉堡;斗地主;政治歌谣;制作玩具)体现出政治性自然性群体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玩具商品化、现成化;竞争型力量型游戏减少;歌谣反应应试教育)体现出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二、游戏的理论解释早期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前练习”说“复演”说和“松弛”说)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游戏思想掌握、宣泄和角色选择)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游戏的认知本质和功能儿童游戏的类型)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维果斯基游戏学说)后皮亚杰理论(游戏的唤醒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早期游戏理论(18、19世纪)①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仍有富于精力的产物。

②席勒:认为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围的“自由活动”。

③斯宾塞:游戏不同于审美活动,在游戏中表现低级能力、在审美活动中表现高级能力。

①格鲁斯提出动物生来不成熟的本能,在实际需要他们之前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

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它与模仿紧密联系。

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使成年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以本能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趋于完善。

游戏就是学习或练习,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②儿童游戏分为: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①“复演”说:霍尔指出游戏是早期种族活动的踪迹。

胎儿在胎内的发展重演动物进化的过程(动物—原始—游牧—农业家族—部落阶段),在儿童身上可以找到与每一阶段相应的游戏行为表现。

儿童的游戏就是祖先的工作,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一种“宣泄”作用。

②儿童游戏分为:社会性游戏、练习性游戏①“松弛”说:拉察鲁斯指出艰苦的劳动使人在身心两方面都精疲历尽,这种疲劳需要休息;②柏屈克认为,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的“松弛”需要。

儿童游戏是因为发达的文明所倚重的心理能力尚未在年幼的儿童身上形成。

①主要关心人的本性中有哪些因素导致人游戏以及游戏的功用;②都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都用生物发展的规律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的游戏生物学化;③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什么是游戏以及为什么游戏的原因;④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实验基础。

①人格构成学说(“伊特”、“自我”、“超我”)②游戏与儿童人格发展③“自我”的调节在游戏中实现④游戏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到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处理不良经验,具有“治疗”作用。

⑤游戏的想像与假想允许儿童重复愉快与不愉快的事件,最终获得愉悦体验,建构完善的人格。

①游戏研究对游戏的归属(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游戏理论是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②游戏本质(游戏的本质是儿童认知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同化”超过了“顺应”。

)③游戏的功能(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练习、巩固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如“打仗”游戏;“师生”游戏。

)④游戏的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维果斯基基本观点①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②游戏是学前期的主导活动③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没有教育就没有游戏。

④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指导、组织。

游戏的发生当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就发生了游戏。

游戏活动特点①以创造的“想象情境”有规则地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

②游戏由“明显的想象情境”与“隐蔽的规则”发展为“明显的规则”与“隐蔽的想象情境”。

游戏的发展价值①促进幼儿表征思维能力的发展;“以物代物”②促进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诺言》③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1、相对于早期游戏理论而言,现代游戏理论具有充分的心理科学依据;2、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游戏的发生、价值、类型;3、对游戏的探究更为系统、详尽。

一、幼儿园课程的典型界定一是学科倾向:以学科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如音乐、美术、语言、常识、体育、计算等。

较多地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等。

这种课程能使幼儿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但不利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二是活动倾向: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安排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总和。

注重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能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应防止流于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