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图书馆平面分析

同济大学图书馆平面分析

同济大学图书馆平面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同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初建于1965年,正对同济大学校门,位于校园中轴线上,是同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已经在同济伫立了近50年,期间经历过1989年和2004年两次改建。

本文从图书馆的三个不同时期(初建、加建、改建)的平面入手,分析图书馆在功能、布置上做出的改进。

一、平面功能分析
1.初建
图书馆平面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呈
“中”字形,原建筑共两层,这个布置
为图书馆定下了基调,也极大的影响了
后面的加建与改建。

图书馆大门所朝方
向即为校园正门方向。

进入之后,在门
厅出人流就分为了三股:大厅、南阅览
室、北阅览室。

大厅内侧为目录厅和借
书处,二层挑空,使大厅空间更为开阔。

南北两翼为两层建筑,作阅览之用,西部为三层书库。

2.加建
为了缓解了当时学校教学设施不足
的问题,1989年加建的图书馆在原有基
础上加设了塔楼与扩建书库,使图书馆
总面积达到了18000平方米。

塔楼建于
原图书馆的内院,向上延伸拓展空间,属
于钢筋混凝土筒体,拥有阅览室、开架书
库、技术档案、科技等多种用途。

两座塔
由天桥相连,天桥处兼做休息室之用,各
种公共设施也设在筒体之中。

同时对南
北两侧裙楼也进行了改造,对原有的单
一功能阅览室进行了功能区的重新划
分,加入了如装订、复印这样的新功能区。

在流线方面,主次入口均按原建筑的布置,内部流线也基本一致。

3.改建
本次改建的核心是改变原图书馆
功能繁杂、流线混乱的局面。

在将西侧
的扩建书库改为新阅览楼的基础上,打
通了南北方向新阅览楼与书库之间的
通道,新设两个侧入口。

东西方向上,
将南北裙楼与西侧书库、阅览室通过室
内天桥贯通。

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
裙楼也加入了新的功能区,大厅承担了
礼仪性空间的功能。

二、平面组合分析
图书馆采用的是混合式组合,在整体上采用并联式组合,通过走道、天桥、楼梯等多种方式连接并联各个使用空间,并且各个空间相互独立,有着自己特定的功能。

而在局部,又采用了串联式结构,比如新书阅览区和多媒体阅览区相互贯穿,方便学生利用计算机或打印机。

三、小结
同济图书馆经历了1965年诞生,到1989年加建到2004年的改建,它的每一步变化都是从当时的师生需求出发,对功能进行添加和完善。

由于同济学生人数增加,对自习室的需求加大,塔楼和西侧阅览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室内天桥的加设让流线更加清晰,达到了全面贯通的目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阅览室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图书馆。

在此,笔者也提出一点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