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2015·1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者,理应成为其重要载体。

因此,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全社会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追求。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主力军,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就越高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要学生从心底认可这种道德标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去指导自身言行。

刚入校的大学生大多成年不久,处在独立人格的形成期,本就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且社会经验缺乏,看问题难免感性和片面。

而在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大多是“低头族”,徜徉在网络世界中获取自己想要的所有信息和资源。

但网络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的价值观念,都让青年学生难以辨别甚至受其影响。

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其全面发展,高校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一方面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外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其以正确的价值标准规范自身言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学理依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刺激如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应倾向”。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提炼出来的价值标准,层次清晰,具有稳定性和主导性,一经形成,就具有标准化的意义,不易改变。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

1.态度形成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Kel⁃men )提出了态度形成及改变的理论,他认为态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在态度顺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路径□潘婧马小娟张继才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态度形成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者简介:潘婧,讲师,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小娟,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张继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北武汉430081)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2013-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项目号18)和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党建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5)10-0042-03422015·10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经历被动模仿的顺从阶段后,进入主动接受别人的观点、信念和社会规范而促使自身言行和社会要求达成一致的认同阶段。

个体的价值认同直接影响其“能否从内心里真正接受他人的观点,使之进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因此,认同阶段是态度形成的关键阶段。

2.价值认同的形成。

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贾英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价值认同下了定义,认为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价值认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心理活动才能形成较为固定的态度。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第一步,只有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形成认知认同。

“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是在充分的认知认同的基础上融合情感的因素作出的价值判断,是认知认同的强化和巩固,是决定价值认同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在实现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价值认同的最终目的。

因此,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那么借鉴态度形成理论,有效促进态度的形成能够推动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高校要紧紧围绕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培育路径,在实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推动行为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入心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强化理性认知,加强认知认同。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实际上,各高校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大同小异。

如何能让学生对耳熟能详的教学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密不可分。

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热情,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启发学生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回到课堂中来。

既注重科学知识的讲授,又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既给学生以知识的力量,也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其次,大力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辅导员是高校中距离学生最近、陪伴学生最多、倾听学生烦心事、解决学生心上难的一群人,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正是这种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身份,辅导员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

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帮助学生走出思想困惑,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这样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不空洞,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以环境影响为核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田——唤起情感共鸣,实现情感认同。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种育人无声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引导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一些标志性建设、人文景观来彰显大学精神和深厚内涵,并将电台、橱窗、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结合起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教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突显红色主题,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活动形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其次,重视家庭环境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高校要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

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立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共同点,抓好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奠定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感基础。

3.以实践育人为重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行动——引导自觉践行,推动行为认同。

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432015·10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

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不断调整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感知、思考、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作用和重大意义,引导他们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后外化为大学生日常化的生活实践。

首先,实践育人应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

我们需要爱国主义的情怀,需要为信仰而坚守。

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将纪念馆、重大会议旧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常规化,让大学生通过参观进一步了解历史、缅怀英烈、触动心灵,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实践育人应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为着力点。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精神的公益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习总书记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说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