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古代文献研究
祖国医学文献对本病早化生火毒损伤津液,火毒灼 血为瘀,使瘀血更甚;术后瘀血停滞,阻滞于上肢的经脉, 影响津液的输布,使水湿外溢,溢于肌肤而发生上肢水肿, 肢体肿胀,使营血的运行更加受阻,从而加重血瘀。孙鲁 等【33也认为血瘀证是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活血 化瘀是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治则,血利则水去, 瘀去则生肌。而对于情志的异常,倪爱娣等H1通过临床观 察,手术后创伤导致患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忧愁焦虑等 精神症状是普遍现象,与肝气郁结有直接关系,故心理疏 导治疗也较重要,若不能予以及时纠正,将可能进一步加 重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影响康复。 2辨证论治 张勇”1根据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的不 同病理变化,将乳岩分为四型:肝气郁结型为乳岩早期,以 肝郁脾虚、血瘀痰凝为病理特点,方用逍遥散加减;冲任失 调为肝郁气滞、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乳络不畅,方用知柏 地黄丸加减;毒热蕴结型为乳岩中、晚期,热毒浸淫,局部 扩散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血亏虚型为乳岩晚 期。正虚邪实,气阴两亏,补中益气汤加减。 陈军,贾英杰等【61将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四型论治: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型,治则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 方用开郁饮(贾英杰方)加减;肝胆经湿热,痰瘀毒热型,治 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方用淤毒消岩汤(贾英杰
第32卷第3期
・56・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3 May
V01.32 2010
2010年5月
病理诊断:阔韧带纤维瘤。术后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 天取出盆腔纱条,无渗血。术后10天患者出现体温升高, 达38.50C。复查B超示盆腔液性包块,大小约13em× 10.2cm。考虑盆腔血肿,遂行阴道后穹窿穿刺术,术中抽 出血性液体约600ral,术后继予抗生索预防感染治疗,术后 3天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术后15天痊愈出院,伤口II/ 甲愈合。 2讨论 发生于阔韧带的妇科肿瘤以肌瘤多见,纤维瘤好发于 卵巢。而阔韧带纤维瘤是源于阔韧带内闭叶组织或阔韧 带本身组织成分的良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很少引起症 状,多数于手术中偶然发现。少数可以长得很大,引起压 迫症状,偶尔引起麦格综合征(MeigsSyndrome),导致输卵 管、卵巢、子宫、输尿管、膀胱、直肠等器官受压和移位,引 起功能障碍…。此例肿块如此之大且发生于阔韧带实属 少见。 现将我们处理本病例的体会归纳如下:(1)本例阔韧 带纤维瘤巨大,活动受限,宫旁组织无间隙,使官颈暴露困 难,妇科检查摸不清子宫轮廓,术前定位诊断困难。由于 肿瘤位于子宫侧旁,一般临床检查、B超探测和CT扫描后 往往考虑病变来自卵巢,而较少想到阔韧带。故今后在影 像学图片上见到子宫侧旁的病变且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宫 体位置改变,且能推至包块的对侧上方者,应首先考虑阔 韧带肿瘤的可能。(2)术中因瘤体大,盆腔脏器解剖变异, 解剖层次不清,进行钝性分离时易误伤盆底静脉丛。因盆 底静脉丛血管管壁薄、大多无静脉瓣、血运丰富、弹性差, 损伤后难以止血,一旦发生出血,非常凶猛,常引起严重后 果,故术前应做好充分的输血准备。(3)一旦发生盆底静
1.1
力,使三脏发挥调节、滋养和同护乳腺生理功能的正常作 用,是预防和控制乳腺癌发生、发展乃至治愈的重要基础。 许正国等【2’认为乳腺癌术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均与血 瘀证关系密切:乳腺癌术后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气血不 足,皮肉失充,则发生皮瓣坏死,皮瓣坏死后则“筋骨肌肉 不相等,经脉败漏”,使血脉阻塞加重血瘀;术后瘀血内停, 影响津液出入,聚而为水,发为皮下积液,皮下积液的存在 也可加重血瘀;术后瘀血停滞,日久生热,瘀热蕴结,热盛
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等。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发生心脏毒性反应8例,对照组为 2l例,组间比较,P<0.05。 3.3减轻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 内分泌疗法是治疗乳腺
减少术后并发症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皮
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淋巴水肿等。孙贻安¨训将100例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常 规治疗的同时,于术后第2天起加服血府逐瘀胶囊,治疗皮 瓣坏死36例,连续用药lO天,观察皮瓣异常改变情况、皮 瓣坏死程度、宽度及发生率。结果皮瓣异常转为皮瓣坏死 的发生率降至13.9%,皮下积液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 93.8%,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皮瓣坏死宽度、皮下积液量明 显下降,优于对照组。 罗雪冰【I¨予63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口服具有补气活血 通络之功的补阳还五汤,配合功能锻炼、康复按摩,观察患 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表明:全部病例 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3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88.9%。说明补阳还五汤能显著减轻乳腺癌术后患侧上 肢肿胀、疼痛。 3.2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3.2.1减轻化疗对骨髓的抑制许多化疗药物在抑制和 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骨髓造血细胞也有杀伤,不同程度 地降低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王国霞、崔志民等¨21对2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白细胞减少 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是在对照组 服鲨肝醇、利血升的基础上加服八珍汤加减(党参、生黄 芪、白术、茯苓、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山药、北沙参、麦门 冬、菟丝子、炙甘草等药物组成),结果中药组治疗前后临 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在59.46%一88.46%,明显地提高 临床疗效,减少化疗后的不适症状,帮助患者顺利通过 化疗。
唐时期称为“乳石痈”,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又称“乳疳”、 “乳石痈”、“乳岩”、“石奶”、“翻花奶”、“奶岩”等,后世称 此病为乳岩沿用至今。因乳房部肿块,坚硬如石,溃破后 状如岩穴而名。乳岩病名首见于宋《妇人大全良方》,该书 记载了乳岩初起,晚期症状和病因。如:“若初起,内结小 核,或如鳖棋子,不痛,积之岁月渐大,旌岩崩破如熟石榴, 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日乳岩。” 《外科正宗》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 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 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 无解,日后肿若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 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
方)加减;脾失健运,气血两虚型,治则以健脾化湿,益气养 血为主,用扶正益气方(贾英杰方)加减;肝肾阴虚,冲任失 调型,治则以清热滋阴,补益肝肾为主,方用益肾固冲汤 (贾英杰方)加减。 吴雪卿等f7’对10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气虚证81例,占75.O%;阴虚证77 例,占71.30%;冲任失调证57例,占52.78%;血虚证25 例,占23.15%;肝气郁结证37例,占34.26%;肝肾阴虚证 22例,占20.37%;气虚、阴虚相兼60例,占55.56%;气虚、 阴虚、冲任失调三证栩兼34例,占31.48%。说明乳腺癌 术后患者证情较复杂,常常多证相兼。 卢雯平等怫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将乳腺癌分为4型: 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淤毒热结型、气血双亏型,同时
四大不救,名日乳岩”。指出情志内伤,忧思郁怒是发病的
重要因素。乳房为阳明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 志不畅,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脾伤则运化失常,痰 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所致。 《灵枢・五变》日“寒湿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 聚乃起。”《诸病源侯论》则论日:“有下于乳者,其经络为风 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 结核如石。”瘀血凝滞,痰浊积聚亦是乳岩病机之一,《灵 枢》“湿气不行,凝血蓄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蓄而不去,而 积皆成也。” 1.2现代研究 李氏…认为乳腺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
切。肝疏畅气血,调节情志,协调女子月经及乳腺功能;脾 运化水谷,促进消化吸收,输布气血津液,滋养乳腺;肾被 称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藏真阴真阳,通 盛冲任二脉,对胞宫和乳腺的发育及其生理功能有决定作 用。如果肝疏泄失职,则气郁血滞,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就 会聚湿为痰,凝涩血脉,渐致痰瘀互结,毒聚于乳腺;如果 肝脾肾长期亏损,则气虚血瘀,阴损毒凝,诱发乳腺脉络闭 阻。随着体内癌毒的不断蓄积,免疫系统受损,抗癌能力 减弱,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癌变。肝脾肾脏气的长期 亏损和日积月累的失调,不仅是诱发乳腺癌的重要病机, 而且是导致乳腺癌恶化、转移和复发的促动因素。所以。 保持肝脾肾三脏的充盈和协调,提高抵御外邪侵袭的能
对照组止吐有效率70.O%,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并能显著改善化疗的不良反应。说明旋覆代赭汤能有效 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减轻化疗毒副作用。 3.2.3减轻心脏毒性石氏等¨41将60例手术后中医辨 证属气虚的乳腺癌、胃癌、肺癌、膀胱癌患者,分为2组各
30例,均行含阿霉素联合方案辅助化疗,治疗组加用黄芪
3.1
3.2.2减轻消化道反应在乳腺癌化疗中,含铂类方案常 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接受化疗者出现不同 程度的呕吐。临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为治疗原则,常 用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生姜、竹茹、陈皮等。周 斌、单泽松¨刊将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组,观察组在化疗前3天开始服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味(党 参、旋覆花、代赭石、制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 治疗至化疗后1周,化疗前静脉注射恩丹西酮。对照组单 在化疗前用恩丹西酮。结果:观察组止吐有效率93.3%,
脉丛出血,首先术者要镇静沉着,应注意精细操作。切不 可慌忙钳夹或缝扎止血,如此非但达不到止血目的,反而 会使出血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出血程度加重。此时合理而 有效的止血方法是压迫止血,如果损伤较重、出血凶猛,应 果断采用纱布填塞法止血,填塞务必要紧、可靠、准确,否 则止血时间长,易加重损伤出血的危险。若处理不当往往 造成患者死亡。故术中在局部止血同时。应注意迅速而有 效的补充血容量,保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严密观察病 人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心率加快、 呼吸浅快等休克症状,则积极予抗休克治疗。(4)巨大肿 瘤剥离后,腔隙大,组织疏松,易渗血,为防盆腔血肿形成, 术毕应经腹壁置引流管,术后积极予抗生索预防感染。 (5)熟悉解剖层次,轻柔的手术操作是防止盆底静脉丛大 出血的关键:①树立盆腔局部解剖的立体观念;②掌握分 离粘连的原则和方法。术者操作的手指必须有对包块周 围的软、硬组织敏感的触觉。遇有粘连的条索状物或血 管,千万不要粗暴撕拉或盲目切断或缝扎。做到仔细分 离,轻柔操作,采取逐步分离,逐步深入的方法。同时认真 分辨输尿管的位置及走向,为避免损伤输尿管,要紧贴肌 瘤分离组织。③手术中应避免频繁地用纱布擦血,吸引器 头不可抵于血管上,应轻轻置于出血处吸引,以免引起血 管破裂。(6)建议育龄期妇女特别是基层妇女每年进行妇 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