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是指同一方剂,因治疗的需要,而将剂型加以改变,其治 疗作用和主治病证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药力强、弱、峻、缓和所治证候轻、重、缓、急的不同 《用药法象》所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 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所以临床 上经常将汤剂改为丸、散、膏剂,或将丸、散、膏剂改为 汤剂,主要是取其功效缓急不同之意,以适应临床病情的 变化和治疗的需要
4.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概述:
1.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 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2.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
3.常用药对是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 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是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不变,因病情的需要,将方中的药 量进行增减,从而改变了其药效的强弱乃至配伍关系,以 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量的加减对于方剂功效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药量的加减而使原方的药力增强或减弱。
二是由于药量的增减导致原方君药的改变,从而使其主 要功效发生变化。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目的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重点难点
1.重点:
•
• •
君、臣、佐、使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方剂的组方配伍目的 方剂的三种变化形式
2.难点: • 如何灵活运用方剂的三种变化形式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目的
1.增强药效
2.影响单味药在方中功用发挥的方向和程度 3.扩大治疗范围
1.简记方剂的组方目的:一是增强药物的功效,二是扩大 治疗范围,三是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即增效、减毒
2.概括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而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的含义包括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 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佐药的含义包括一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 ,三是反佐药。使药的含义包括一是引经药,二是调和药 3.归纳方剂的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变化,药量 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一不与所现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 减,则另择一方” 2.临床运用成方时,要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 方而不泥其药。”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一、药加减的变化是指原方在主证、主病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 证的不同,通过增减原方的某些与现证不相适宜的药物, 或加上某些应用需要的而原方中又没有的药物,以适应变 化了的病情需要,又称为“随证加减”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药味、药量、剂型的三种变化形式,既可单独应用,
也可以结合应用。方剂的运用,既要遵循方剂组成结构的 基本原则,又要有灵活的变化。临床运用成方,做到知常 达变,师古不泥,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原方的立法制方宗旨 ,还要弄清方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掌握方剂变化 运用的规律
学习小结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把“君、臣、佐、使”作为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 于《黄帝内经》。通过借喻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 使的等级设臵,以说明药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的 核心、不可或缺的部分。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 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 2.臣药: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方剂组成的目的
2.君药、臣药各自特点是什么 3.简述佐助药、佐制药的含义
4.使药有哪些作用
5.简述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
有两种涵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 药物。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一般药味较君药多,药力和药量较君药小,与君药 多具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3.佐药:
有三种涵义 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 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即用于消除或减弱君、臣药毒性,或能制 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病药 格拒。佐药一般用量较小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4.使药:
有两种涵义
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
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
使药通常药味较少,用量较小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变化
概述:
1.清代医家徐灵胎曰:“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
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