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李贺诗二首》同步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李贺诗二首》同步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6 李贺诗二首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6分)
A.箜篌.(hóu)蜀.桐(shǔ)凝.云(níng)
B.湘娥.(é) 芙蓉.(róng) 冷.光(lěng)
C.女娲.(wā) 神妪.(yù) 瘦蛟.(jiāo)
D.金鳞.(lín) 胭脂.(zhǐ) 提携.(xié)
解析D项“脂”应读“zhi”。

答案 D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6分)
A.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高秋:在秋高气爽时弹琴。

B.二十三弦动紫皇
...动紫皇:感动天神。

C.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逗。

D.黑云压城城欲摧.摧:摧折,破坏。

解析C项逗:引出。

答案 C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湘峨啼竹素女愁B.十二门前溶冷光
C.黑云压城城欲催D.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A项峨—娥。

B项溶—融。

C项催—摧。

答案 D
4.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诗句。

(7分)
(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描写音乐的高音清脆激越和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两句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战争形势危急,士兵临危不惊的英雄气概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表现士兵知恩图报、誓死效忠君王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老鱼跳波瘦蛟舞(3)黑云压城城欲
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作手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又以唐人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衬托依依惜别的心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全诗作了充分的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
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起随朋友而归;李诗则是借喻。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又不是单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及自己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往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
度来赏析这首诗。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
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2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首先要弄清诗歌的大意,然后针对诗中写月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联系上下语境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2)诗歌截取几个时间片断着笔,以时间的流逝烘托漂泊天涯之感;又以水上人归暗示
自身的漂泊不归;最后以“听不尽”的动作暗示内心的活动,与开头“卧闻”相呼应,完成从无心到有意的心理过程。

写羁旅愁思,但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