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的观察法
努力学:人类学电影方法 (影视人类学)
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 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 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 文化。 它是“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 的纪实式拍摄,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更详细的个案观察片段:艾伦的23分钟
艾伦被安排了一个写作任务。他的老师向他出示了一套卡片,每一张卡片都用图 画着在工作的人们,老师建议他描写这些人中的某一个。 他选择了一张画有公共汽车司机的卡片,然后把它带回自己的座位。他暂停了5 分钟,很明显在思考怎么写。接着,老师走近他,并问他的第一个句子是什么。他 回答道:“我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去学校。”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然后用他的单词手 册查找“学校”这个词,但没有找到。 然后他就问老师,老师帮助他拼写这个词。他回到他的座位继续写了几分钟, 在他写的时候大声地读出来。他对“sometimes”这个词有些犹豫,然后去问老师 怎样拼写“times”。 老师的桌子边已经排了一长队学生,他一边排队等待的时候一边在他的单词手册 里查找这个词。随后,他大声对老师说:“我找到了,老师,它在这儿。”几分钟 以后,他又去问老师怎样拼写“gives”……在他选好卡片后的23分钟里,艾伦写出 了他的故事,然后去让老师打分。 他写道:“我乘坐公共汽车去学校。我乘坐公共汽车回家。有时候公共汽车司机 给我一些东西吃。我在回家。我要睡到明天早上。”
(八)民族志观察的记录技术
1. 传统技术:纸笔之记与画
(1)描述体系:单向性描画所见 (2)叙述体系:客观所见 + 主观感受
(3)图式记录:复杂情境之活动结构图
描述体系-1
呈现或导入 间接教学 直接教学 声音 提问策略 反馈 学科问题 期待
教学技能观察系统为例
叙述体系:适合于进入研究现场初期
叙述体系特点:具体细腻
后门
学生3
AB B C C C C C…
学生4
AB BAC A A A…
学生5
AB BAC D B A…
学生6
AA B AA A A A…
(空位)
学生7
E B B AA D A A…
描述体系和图式记录结合
时间:2000年4月25日,星期二,上午。 地点: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 背景:上海理科班是从上海各中学中选拔的理科成绩 突出的学生,他们的物理教材与其他班不同,内容较 深,是该校物理特级教师张大同所编的《名师讲高中 物理》。 制服:全班共47个学生(其中11个女生),有7 个学生 没穿制服。 课桌椅及窗户:课桌椅摆放基本整齐,没有明显的破 损情况。窗玻璃也没有破损情况。 卫生情况:地面干净。 教室布置:(见下页图)
照片
工艺学记录方式例子
美國一家廣告公司,為了進行電視廣告收視率 調查,經用戶同意,在1200個家庭的電視機上 安裝了電子記錄器,與公司總部相聯,當觀眾 收看時,就能把所看電視的頻道、節目記錄下 來,然後再對這些資料加以匯總、分析,這樣 就可以瞭解觀眾收看什麼樣的電視臺和電視節 目,確定廣告播出的黃金時間。
2. 工艺学记录方式:优缺点
记录 方式 优点
在录音带的有限范围内,可以成功地掌 握所有的交谈内容;非常轻松地拥有大 量材料;多用途——便于携带或转交给 其他研究小组;可以记录学生的个性发 展;可以追溯小组活动的发展情况能为 课堂评价提供支持性材料。
缺点
不可视,不能记录安静的活动;相 关文字材料的制作费时、费力;大 量的材料可能只提供很少相关的信 息;因其新颖性而干扰学生上课, 从而影响信息的收集;运作时的实 际问题,会碍录音的连续性。
(二)观察前的准备
1. 明确问题、工具、 2. 察天时 、地理 (以免不可弥补的遗憾);
3. 重人和,尤其是联络守门人和意中人,
带上一位当地人(不太起眼者), 带上一位同仁作为验证者。
(三)初期:热身与总体背景观察(无焦点式观察)
空间:物理位置或场所
时间:事件发生顺序;观察的时间
环境:现场呈现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
《教育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基本技术—观察法
总论:民族志调查过程基本特征
事前:全面的准备
(问题、工具、天时、地理 & 人和)
↓↓ 初期:热身与总体背景 ↓↓ 然后:聚焦中心问题 ↓↓ 最后:深化和补充
一、民族志的观察
常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凯撒大帝说, “I COME, I SEE, I CONQUOR!”
观察者参与程度
四种常见方式:
a.非参与性的隐蔽观察 c.非参与性的公开观察 b.参与性的隐蔽观察 d.参与性的公开观察
有关伦理问题
隐蔽观察(a和b) :伦理道德问题 公开观察(c和d) :观察者效应 参与性观察(b和d) :同情者偏见 非参与性观察(a和c):观察者偏见
含混的记录 男孩在陌生 人面前很不 安 具体细腻的记录 在这些陌生人面前,男孩A显得很不安,他 一直变换双脚的姿势,结巴地说话,他的 声音低得很难被听到,还一直摸着左臂上 的结疤;当陌生人开始走出屋子,他跑到 屋后就消失不见了。
那孩子很生 A告诉我他很生气,因为邻居的孩子们不肯 气,因为邻 和他一起玩。他说他曾带着他的弓和箭到 居的孩子们 明华(邻居)的家,但成生和章翔(邻居的孩 不肯和他玩。 子)把他追赶出去,还叫着辱骂他。
4. 事后恰当地追问:见而未懂的重要现象。
(五)补充性观察
在材料收集接近尾声的阶段,对不完备之 处进行补充; 观察相似或相反的例子,进一步印证。
(六)日常生活琐事和敏感性人与事的观察
思考:何以有效观察同性恋行为?
提示:1. 巧妙卧底,苦选场合。
例子:同性恋行为研究
Humphreys (1975)在60年代对同性恋者 的性行为进行了非参与性观察。他选择公共厕 所作为观察的场所,因为当时同性恋是非法的, 主要在公厕进行。他选择的角色是充当窥淫癖 者(voyeur)。他不卷入同性恋活动,因而是 非参与者,但是,被观察者接受他的观察,因 而是公开观察,即:非参与性公开观察。 可见,难题的处理:既不影响和干扰被观 察对象的自然进程,同时又不实质卷入其中。
请思考: 英语中, I SEE = I ?
观察有何特别价值?
“研究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T.库恩
(一)观察的特别价值
1. 现场实施,更利于避免访谈的主观性; 2. 简便易行,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原始资料, 尤其是被试语焉不详的东西; 3. 了解场景知识,为进一步访谈提供参照; 4. 较适合不能有效言语被试,尤其是婴儿, 还有羞女。
案例:被研究者作为观察者
Wuggenig (1990) 采纳了相似的研究程序:为了 研究生活领域的意义,研究者告诉被研究者如何 运用12张相片来记录能典型地表现他们的生活方 式和住宅内部条件的画面。 研究者的说明:“在你的住宅中属于你自己的 房间里,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又是什 么?请用相机拍摄你房间里你最喜欢的三个情景 (motifs),然后再拍摄三个你最不喜欢的情景。 接下来,请在住宅的其他房间里重复这一过程。 你选择什么房间无所谓。但是你总共只能拍12张 相片” (Wuggenig 1990: 1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
35
11 19 15 28 33
26
10
39
31 38
32
21
25
34 22 2
6
12 9 37
说明:该图是1983年某班学生学习讨论关系图。全班43名学生中有4名没有加入到集体讨论,班内有5个讨论中心, 其中29名学生可以全部连通。图中椭圆表示女生、矩形表示男生,数字是学号;箭头的方向表明该学生愿意主动和 另一学生讨论。
尤其是
今日多媒体性质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等 工具,用来完整记录一个活动片段。
(九)民族志观察的记录内容
1. 主客结合:所观察的内容 + 观察者当时感受;
2. 充分的焦点内容 + 尽量的背景内容 3. 观察日记: 一、当天工作总结与反思,包括对后面访谈或观察的 新想法 二、预料之外事件 三、第二天工作计划细目 四、访谈工具的准备
行动者:卷入的人们和旁人
活动:系列相关行动
谈话:活动中人们的言语,包括沉默的意义
感情:观察者感受和被观察者所表达的情绪等
(四)正期:关注中心问题(焦点观察) 1. 聚焦问题,但尽量不要打扰被试; (“自然”性的帮忙,则妙) 2. 注意微妙现象:体语;计划外的活动, 该发生而未发生的活动; 3. 尽早自然灵活记录,包括观察者 自己的观察行为和感受;每天观察日记!
提示2:被研究者作为观察者:个案的日常生活
Dabbs (1982) 描述了对相片媒介的不同运用--把一台相机交给被研究者,要求他/她摄下能够表 现“自己是谁”的相片。也可以让被研究者建 立相片日记,通过相机捕获他们日常生活的各 个方面和事件。至于拍摄什么和不拍摄什么, 是由被研究者自己决定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被研究者的摄影选择和取景, 来推论被研究者对日常生活的观点。这种方法 比较适宜对不同的个案(被研究者)进行视角 (对生活的视角、观点和态度)的比较。
录音
录像
录像内容可反复查看;可以诊断一些问 成本太高;非常引人注目,容易分 题的原因;能捕捉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散学生注意力;如果摄像机由人来 方式;能清楚地记录长时间的行为过程。操作,操作者只录下他认为重要的 活动;操作者扮演了编辑者。 有助于观察儿童活动的全过程及结果, 并可为进一步探讨提供基础;作为一种 工具,它能帮助研究者从不在现场的教 师那里获取意见和评论。 只能显示孤立情景片段;难以在合 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集中 于小组和个人而不是班级;拍不到 任何深刻的东西;如果摄影师带有 选择性,影像可能不会真实地描绘 儿童的活动。
观察难吗?不是瞎者都看得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