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肖绍明

教育何以复归人性_肖绍明

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何以复归人性肖绍明,扈中平(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

教育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过程。

教育应当出于人性本性而进行尊重生命本性、维护感性生存和善待自然德性的人性教育,应当利用人性特性而实行合乎实践理性的人性化教育;应当为了人性自由而践行合乎价值理性、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民主和抑恶扬善的教育。

教育的人性复归就是对人性的真正全面占有和生成。

关键词:教育;人性;人性教育;人性化教育;教育人性化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0)06-0025-08How Should Education Revert to Hu man NatureXIAO Shao -ming,H U Zhong -ping(Contemp or ar y Education R esearch &D evelop ment Center ,South China N or mal Univ er sity ,Guang z hou 510631,China)Abstract:It is both the base of human science and the direct purpose of educatio n that education should revert to hum an cation should meet the need of human natur e as w ell as adapt and develop human nature.Accor ding to the nature o f hum an,the human nature education must respect life,preser ve the sentimental living and treat w ell the natural character,and the hum anized education sho uld make goo d use of human characteristics to a -chiev e hum an practical reason of education;furthermo re,in o rder to obtain the freedom o f hum an natur e,education hum anness sho uld pursue value r ationality,co mpr 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education demo cracy and pursuit of g ood as the conno tation,aim ,mean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 f education.Generally speaking,reverting educatio n to human nature is making human nature co me true co mpletely.Key words:education;hum an nature;human nature education;hum anized education;education hum anness25 2010年6月第31卷 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Jun.,2010V ol.31 N o.6*收稿日期:2010-05-2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06JHQ Y B0002)作者简介:肖绍明(1971 ),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扈中平(1954 ),男,重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复归人性,既是教育的人学依据,又是教育的直接指向。

教育的人性复归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总结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有益尝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失真的现代教育:人性的阙失福柯宣告 人死了 ,因为他发现,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

这意味着,继尼采宣布 上帝死了 (即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

具体而言,从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教育遭遇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

技术主义教育注重训练和操纵,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使人在算度与量化中成为技术的奴仆,从而导致学校与追求真理和人格锻造的双重使命相背离。

概言之,这种去人性化的教育是将人先验化、格式化、储备化,其所培养的人表现为均质化、共质化的人,它不仅伤害了人格,而且压抑了人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1]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来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社会身份或角色关系,但在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背景下,他们各自的肉身、情感、个性等人性诸特性,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自由、民主、平等、关爱等人性关系却容易被忽视。

人的受教育权利时常遭受到各种权力的干预,甚至个人的生命、幸福、生存、自尊等基本权利也遭到侵害。

工具理性统治下的教育世界在压制人性的潜能与自由的同时,也走向与人性的对立。

我们要反思,难道教育对象只是一个纯粹的意识性存在、一个赤裸裸的认识主体,教育的世界仅仅是一个科学探讨和技术处理的对象性存在,作为本体存在与价值主体的人已经不复存在;难道作为普遍化、抽象化和一般化的否定性力量的个体人的焦虑、恐惧、颤栗,就不是教育的人性要素;难道教育就只有规训、律令和总体化理想,就没有对不完美、不完整人性的宽容仁爱,教育就不需要平等对话、个性的张扬和自我认同。

因此,现代教育如何彰显人性的本性,不断地解放和发展人性,追求和谐发展的 圆满人性 ,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应然追求,成为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时代任务。

二、本真的教育:顺应和适应人性人性是一个体现人自身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范畴,教育自然地寓居其间。

中庸 开篇有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这里的 性 指 人性 ,既指与生俱来且不为人力所改变的自然之性或本能,也指人与生俱来而可改变其方向或强度的基本情感、人为的 欲求 和器官的官能等,是人本身及其与外在自然之间变与不变、自在与自为的和谐统一体。

这里的 道 包括了人之道与天地之道,人之道即 人之所以为人 的道理或原则,天地之道即 物之所以然 ,是万物的根源或宇宙原始。

[2]教育就是率性修道,是出于人性、通过人性和为了人性的实践活动, 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 。

[3]为了阐明人性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到人的深层感受、冲动本原、人性结构要素及其动力关系之中去考察。

从词义上分析, 人性 中的 人 既指 个别实在 的人,即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个体,也指一般的作为 类 的人,即具有 社会关系总和 特征的共性的人。

人性中的 性 则包括人的本性、特性和属性。

其中,人的本性是与动物共有的、生而固有的性质;特性是人的属性中把人从动物中区别出来的那些属性,如语言、思维等;属性包括构成人的一切要素,如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因此,在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人 与 性 各自所具有的含义会不断地综合起来,超越人自身的给定性与有限性,从而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多样与无穷活力。

奥斯卡大片何以如此令人着迷,就是因为其中充满了非理性与理性、情与法、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内在人性冲突。

教育何以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就是因为教育是在人的感、知、意、行之间维持内在的紧张关系,尽力实现和谐、美好、完整、自由的人性。

任何把人性单一化、片面化、抽象化和机械化的教育行动都会导致人的异化或人性的迷失。

人发展的独特性在于,动物通过先天的生理变异被动适应环境,人却通过后天的创造性反应主动改造环境,特别通过理性的培育、理智的形成、文化的教育来实现。

而且就人的各种属性及其在现实世界的处境而言,人是 未确定的 、 未定型的 、 未完善的 ,需要教育来发展和完善人的生命、理性与意26志,进而,充分利用 理性的狡计 ,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

这种由人性需要转化而成的教育需要和价值,本身就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内驱力。

教育就是让人 成其所是 ,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中的本能性与能动性、社会属性中的自主性与自为性以及精神属性中的创造性与超越性。

面对人的动物性,人性需要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超越,以避免在存在论意义上异化为物性,在道德意义上堕落为兽性。

面对人的精神性需要,人性需要有意识地超越有限理性存在,在行动中感悟到人的每一个行为的无限意义。

正是人对超越之真的孜孜追求,才激起人内在的崇高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转化为自由意志与创造精神,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

据此,教育的任务是尊重、克制、疏导和形塑人的自然本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勇于德行的个体。

教育并不抹杀人的 神性 ,而是进一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尊重他们自己的梦想,鼓励他们去探索与发明,唤起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幸福美好社会。

三、求真的教育:以人性为根据和手段教育既要出于人的本性又要超越人的本性,充分利用人的特性,实现人性教育和人性化教育、教育人性化的臻美结合。

(一) 出于人性 的人性教育人性教育是指,教育既非完全受人的本性的制约而进行,也非违反人的本性而发展,而是自然地接受它,通过尊重、保护和引导人的本性而趋向人性价值与意义的完满, 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 。

[4]1.尊重生命本性。

教育不能忽视人性中包括人的本能在内的自然属性。

人的本能是人先天所具有并受意识支配的东西,包括人的生理属性和同情心、语言资质等社会与文化本性。

人的自然属性具有保障人作为有机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的必要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种族的繁衍,与自然环境和其他动物进行竞争的重要作用,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生理欲望和需要等自然属性总是引发人的行为的最初动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