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时同步练习(27) 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时同步练习(27) 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5高考复习政治课时同步练习(二十七)我们的民族精神(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

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

”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2.2013年9月是第十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部要求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这一做法的依据是()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相同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2014·浙江五校联盟二模)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这一古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A.团结统一精神B.爱好和平精神C.勤劳勇敢精神D.自强不息精神4.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的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绩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歌曲如《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

爱国歌曲久唱不衰的原因在于这些歌曲()①以生动的艺术形式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④展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爱国主义的主题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 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计算速度达到每秒54.9千万亿次,持续计算速度达到每秒33.86千万亿次,综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时刻保持团结统一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电视剧《南下》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南下精神。

南下精神不仅展现了山东人勤劳、正直、奉献、讲义气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出永不止步、不断追求、注重创新等新的时代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民族精神具有传承性、时代性④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2014·安徽滁州调研)近几年,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证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作用③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铸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当今时代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因为它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9.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2013年2月19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等人被选为年度人物。

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开展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在于()①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催生思想变革②奏响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巩固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④发挥模范人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

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

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1.“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下列名句与此诗体现的民族精神相一致的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③1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可以()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动力和源泉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③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民族振兴提供思想保证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某校高三(2)班同学开展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材料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道理。

(10分)(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10分)14.(20分)有专家认为,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思想、“舍生取义,效忠祖国”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魅力,助推‘中国梦’实现”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选C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③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选B②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是不同的,具有时代性。

3.选D古训强调一个人在贫寒中生生不息的追求,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意不符。

4.选B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错误,不同时代歌曲没有共同展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爱国主义的主题。

5.选A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团结统一的精神。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貌。

6.选C之所以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主要是因为二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①②④符合题意;民族精神的传承性不是二者结合的原因,排除③。

故选C。

7.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②错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而非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A。

8.选D①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③不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9.选C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更新。

③错误,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10.选C①错误,中华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先进的。

④不符合题意。

11.选A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材料说的是诗人文天祥的一片爱国之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①③符合题意,当选。

②体现的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不选。

④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不选。

12.选D①错误,实践为人民幸福提供动力和源泉。

③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要具体分析。

13.(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分)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分)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分)(2)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2分)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2分)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分)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3分)14.(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3)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