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产油茶树一般病虫害防治要领参考模板

高产油茶树一般病虫害防治要领参考模板

油茶主要病虫害防治指南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既是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大事,又是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还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

油茶病虫害是影响油茶生产的重要因子,只有结合我国2000多年栽培中积累的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推广,使广大林农了解和掌握防治技术,科学防治,才能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国家林业局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部署。

据调查,油茶病虫害160多种,但可造成危害的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以下是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防治要点,仅供参考。

油茶主要病虫害一、病害1、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 Liu, Wei et Fan又名油茶落叶病,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特点:油茶软腐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和果实。

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

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天内病叶即可脱落。

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显特征。

有时染病叶片也能悬挂在树梢上越冬。

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

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

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

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约经2-4周,一般自7月份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

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

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

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

发病时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600-800倍液,或100-300倍多菌灵。

2、油茶茶苞病Exobasidium gracile(Shirai)Syd.又称叶肿病、茶桃。

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

症状特点:本病主要危害花芽、叶芽和嫩叶,导致过度生长,芽、叶肥肿变形,嫩梢最终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产量。

症状表现随发病器官和时间不同而有差异。

花芽感病后,子房肥肿膨大成球状物。

叶芽感病后,叶片肿大成肥耳状,数个肿大的叶片聚集在一起,形似鹰爪。

开始时表面呈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

以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浅白色粉状物。

最后粉状物被霉菌所污染,变为黑褐色,病部干缩,长期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嫩叶染病后,常局部出现圆形肿块,约占叶片的五分之一,表面呈红色或浅绿色,背面为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病叶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此病1年发生1次。

其发生与气温、日照和湿度有密切关系,最适温度为12-18℃。

细叶小果油茶比较抗病,因春季萌动较迟,常在发病后期尚未萌动,因而避开了病菌侵染。

大叶中果油茶、大果油茶萌动早,发叶快,新叶抽出时,恰好是发病的适宜时节,所以比较易感病。

在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的茂密林分中发病较重,更新的分蘖枝最易感病。

病害在树冠中、下部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在受害部位以下,剪除受害部分,烧毁或深埋。

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波美0.5度石硫合剂三至五次,亦可收到防病的效果。

3、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 Spauld et Schrenk是油茶的主要病害。

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

病害发生后,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

各省(区)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40-50%。

在典型林分,病落蕾占落蕾总数的26-45%。

由于落果、落蕾,对当年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特点:果实、枝梢、叶片均可发病。

果实上的典型病斑为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

初期,果面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的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粘质的分生孢子堆。

一果可有一至十余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

嫩叶病斑多发生在叶间、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

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紫红色。

春季嫩梢上病斑多在基部,呈舌状或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

夏、秋季以树基、树干、大枝上不定芽萌发梢的病斑占多数,症状同上,部位以中部居多。

在2、3年生枝条上病斑为梭形、下陷的溃疡斑。

大枝和树干上为轮枝状大型病斑,由外向内逐层下陷,木质部灰黑色。

影响发病的因素:林内湿度大的中等密度林内,如连季套种高秆作物,有利于病害发展。

防治方法:(1)在普通油茶林,尤其重病区,选择抗病高产单株,就地繁育,及时推广。

(2)禁止从重病区调种;种子在果壳储藏或播种前,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

(3)冬季之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1.5寸处;摘除病叶、病果。

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

刮口和工具经0.1%升汞水或75%酒精消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

(4)结合抚育,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发梢。

(5)根据当地可能条件,喷药保护。

选用药物有:波尔多液1:1:100加1-2%茶枯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800-1000倍液。

4、油茶煤污病Neocapnodium sp.又称煤病或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分布。

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林枯死。

症状特点: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

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毫米。

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

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毫米。

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

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

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

影响发病的因素:煤炱菌是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物,由于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

它们主要以蚧类、蚜虫、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

因此,在这些害虫为害的林分中,常同时发生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经常流行于海拔300一600米的林分中,低山丘陵地区虽也常有发生,但一般不很严重。

此外,林分密度过大以及处于阴坡和山窝等处的林分也较易发病。

防治方法:油茶煤污病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及时间伐和修枝,保持适当的密度,使林内通风透光,既有利于开花坐果,又可减轻发病程度。

初开始发病林分,诱病昆虫和煤污病大都出现在个别或局部枝叶上,可及早除去这些病虫枝叶加以烧毁,以免扩散蔓延。

喷施石硫合剂,夏季用波美0.5-1度液,冬季用波美3-5度液,对煤污病有良好灭杀效果,但对蚧类害虫的效果稍差。

如蚧类发生严重,可喷松脂合剂12-20倍液。

5、油茶白绢病Sc1erotium rolfsii Sacc.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南方各省的油茶产区较普遍,苗木受害严重。

有些地方的苗圃,油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症状特点: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基部或根颈部。

先是皮层变褐腐烂,不久即在其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并作扇形扩展,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上。

而后长出油茶籽状小菌核,初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以至茶褐色。

苗木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终全株枯死。

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菌丝层及菌核产生。

影响发病的因素:本病菌发育最适温度约30°C,在pH5.9时,最适于繁殖。

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最有效波长是在蓝光及接近紫外线的区域。

土壤湿度和性质,对病害发生有直接影响。

通常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发病率高。

土壤有机质丰富,含氮量高的圃地,病害很少发生。

而贫瘠的土壤,尤其是缺肥苗床,则发病严重。

在酸性至中性pH5-7土壤中病害发生多,而在碱性土壤发病则少。

土壤粘重板结的地区,发病率也高。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以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或用萎锈灵10ppm,或氧化萎锈灵25ppm以抑制病菌生长,也有良好的效果;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并仔细掘起其周围病土,加入新土;在发病迹地上,每亩施用石灰100斤,可以减轻下一季度的病害;注意排水,消灭杂草,并增施有机肥料,以促使苗木生长旺盛,增强抗病能力。

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高粱等进行轮作,轮作年限应在4年以上。

6、油茶半边疯病Corticium sp.又名白皮病、白腐病、干枯病、石膏病、烂脚瘟等。

1958年以来,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相继报道有该病发生。

症状特点:由于枝干被害,生长显著衰退,枝叶稀疏,叶片发黄,继之落叶、落花和落果,最后枝干枯死。

病害多从油茶枝干背荫面基部开始发生,感病后的树皮局部凹陷,病部与健部交界处有棱痕。

病皮失去原有光泽,较为粗糙。

以后产生石膏状白粉层,平铺于病组织表面,即病原菌子实体。

病斑自枝干一边开始,纵向比横向扩展快,常呈长条形,并可向枝条上蔓延。

病斑周围产生愈伤组织,使病斑下陷。

病原菌丝侵入木质部后,木质部呈黄褐色腐朽。

在横切面上,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可见明显棕褐色带纹。

影响发病的因素:油茶半边疯流行规律与气温、林龄及立地条件关系密切。

病斑随着气温的升高、油茶林龄的增长而严重。

阴坡、山拗、密林、土壤瘠薄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发病重。

防治方法:应着重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油茶抗病力。

结合垦复修剪,彻底清除病枝,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对轻病枝干,及时刮治,然后涂抹1:3:15的波尔多液。

7、油茶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eens Kunze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是油茶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油茶林中,危害比较严重,影响油茶的生长。

症状特点:油茶藻斑病发生在油茶的老叶上,叶的正反面均可发生病斑,但以叶反面为多。

病斑初期是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其上有针头大小的圆点,有的连成片,发展成点状或十字形,病斑灰绿色,稍有突起,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

病斑中期变为青褐色,明显隆起,光照下观察呈黄绿色,中间有褐色小点,病斑直径0.5-22毫米不等,其上有不规则,不明显的放射状分枝。

病斑后期为暗褐色,边缘色浅,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且隆起,从中央放射出分枝,并有毡状物,上面有纤维状的细纹和茸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