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电子产品技术文件总结

最新电子产品技术文件总结

第9章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是电子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维修和使用的依据,是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物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深刻体会电子产品文件在电子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及维护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9.1电子产品技术文件概述9.1.1产品技术文件的特点产品技术文件是企业组织和实施产品生产的“基本法”,规模化生产组织和质量控制对产品技术文件有严格的要求。

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相关的“企业标准”只能是国家标准的补充或延伸,而不能与国家标准相互矛盾。

技术成果的验收,产品的鉴定,都要进行标准化审查。

产品技术文件由企业技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涉及文件夹的审核、签署、更改、保密等方面,都由企业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

9.1.2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种类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种类主要有:产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STACO)》于1983年发布的ISO 第2号指南中对标准给予明确的定义,是由有关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文件或其它公开文件。

电子产品设计文件。

是记录设计信息的媒体,是产品研究设计、试制与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形成的技术资料,为组织生产和使用电子产品提供基本依据。

电子产品工艺文件。

是将相应的原材料、元器件、半成品加工成或装配成为产品或新的半成品的方法和过程,通常以工艺文件的形式表示,工艺文件是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各种技术文件的统称。

电子产品保证(检验)文件。

是对相应的原材料、元器件、半成品等进行检验的文件。

对于电子产品主要用来检测产品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以及外观是否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通常以检验文件的形式表示。

此外,针对电子产品而形成的技术文件还包括: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文件、计量标准技术文件等。

9.2标准与标准化简介9.2.1概述所谓“标准”,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践标准,从而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全部活动。

标准是不能随意制定和修改的;标准化的任务就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手段,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发展横向联合的纽带。

企业的各类人员,应了解、熟练乃至掌握相应的标准。

作为设计和生产电子产品的工程技术人员更不能例外。

9.2.2标准分类标准的种类极其繁多,仅涉及电子产品的标准就有上千种之多。

按标准的属性可分为技术标准、经济标准和管理标准三种;按标准的级别(层次),在我国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此外,还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推荐)标准之分。

1.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机构(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及ISO认可的其它22个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准,称国际标准。

例如ISO于1987年颁布的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

目前,ISO和IEC现有国际标准8000多个。

.2.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是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基本原材料、材料标准;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量大面广、跨部门生产的重要工农业产品标准;有关人民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有关互换、配合、通用技术语言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标准;通用零件、部件、元件、器件、构件、配件和工具、量具的标准;通用的试验和检验方法标准。

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3.1万项,其中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总数超过700项。

3.行业标准(ZB)行业标准指当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标准。

这一标准可以消除以往各部门对同一对象分别制定不同标准的混乱现象,提高标准的统一协调程度,有利益于技术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公布相应的国家标准以后,该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4.地方标准(DB)地方标准是指当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标准。

在公布国家或行业标准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5.企业产品标准(QB)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执行。

9.3电子产品设计文件9.3.1设计文件的编制原则设计文件是由企业设计部门制定的产品技术文件,它规定了产品的组成、型号、结构尺寸、原理以及在制造、验收、使用、维修和运输产品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数据和说明,是产品研究、设计、试制与生产实践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一种技术资料,也是组织生产和使用产品的基本依据。

编制设计文件时,其内容和组成应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继承程度、生产批量、组织生产的方式,以及试制与生产等特点区别对待。

在满足组织生产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编制所需要的设计文件。

9.3.2产品分级及设计文件分类1.产品分级产品及其组成部分,按其结构特征和用途分为八级。

级的名称说明及其相应代号详见表9.1表9.1产品的分级2.设计文件分类(1)按表达的内容把设计文件分为三种:图样:以投影关系为主绘制的,用于说明产品加工和装配要求的设计文件。

略图:以图形符号为主绘制的,用于说明产品电气装配连接,各种原理和其它示意性内容的设计文件。

文字和表格内容的设计文件:以文字和表格的方式说明产品的技术方面和组成情况的设计文件。

(2)根据绘制的过程和使用特征,设计文件可分为五种:草图:设计产品时所绘制的原始资料,可徒手绘制。

原图:供描绘底图用的设计文件。

底图:确定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基本凭证,它是用以复制复印图的设计文件。

底图又可分为基本底图(原底图,是经过各有关人员签署而制订的底图)和附底图(是基本底图的附本,供复制产品的企业印制复印图时使用)。

复印图:用底图以晒制、照相等方法复制的设计文件,是生产使用的图纸。

载有程序的媒体:例如,计算机用的磁盘、光盘。

(3)设计文件根据其形成过程又可分为两种:试制文件:指设计性试制过程中编制的各种设计文件。

生产文件:指设计性试制完成后,经整理修改,进行生产时(包括生产性试制)所用的设计文件。

9.3.3设计文件的组成及完整性1. 设计文件必须完整成套所谓成套性是指以产品为整体所编制设计文件的总和。

2. 设计文件按十进制分类编号一般按产品技术特征分为10级,每级分为10类,每类分为10型,每型又分为10种(均为数字0~9),特性标记前加企业代号,特征标记后加三位数字表示登记号,最后是文件简号。

详见表9.2。

其中“△”表示必须编制的设计文件,“○”表示这些文件的编制应根据产品的t 性质、生产和使用的需要而定。

例:KJ 2.021 001 CY文件简号登记顺序号级、类、型、种企业代号3. 基本设计文件零件图、装配图、整件明细表以及成套设备明细表等能代表该产品的文件称基本文件。

各级产品的基本设计文件规定如下:零件(7、8级):零件图。

部件(5、6级):装配图。

整件(2、3、4级:整件明细表。

成套设备(1级):成套设备明细表。

根据上述规定,只要知道设计文件的编号,便可知道设计文件是哪一级的产品文件。

表9.2设计文件分类4. 对其它文件的编号对本产品的基本设计文件以外的其它设计文件的十进分类编号,应采用与基本设计文件相同的十进分类特征标记和登记顺序号,并加上该文件的简号(产品标准和通用的设计文件除外)。

9.4电子产品工艺文件9.4.1工艺文件的作用工艺文件是将相应的原材料、元器件、半成品等加工或装配成为产品或新的半成品的方法和过程,通常以工艺文件的形式表示,用来具体指导和规定生产过程。

它是企业实施产品生产,产品税经营核算,质量控制和生产者加工产品税的技术依据。

工艺文件的主要作用如下:(1)组织生产,建立生产秩序。

(2)指导技术,保证产品质量。

(3)编制生产计划,考核工时定额。

(4)调整劳动组织。

(5)安排物资供应。

(6)工具、工装、模具管理。

(7)经济核算的依据。

(8)巩固工艺纪律。

(9)产品转厂生产时的交换资料。

(10)各厂之间进行资料交流。

9.4.2工艺文件的分类工艺文件分为工艺管理文件和工艺规程两大类,工艺规程是具体指导工人进行加工制造的操作性文件,是最重要的一种工艺文件。

工艺管理文件工艺路线表材料消耗工艺定额表专用及标准工艺装备表配套明细表……工艺规程专用工艺通用工艺标准工艺机械加工工艺卡电气装配工艺卡扎线接线工艺卡绕线工艺卡……按使用性质按专业技术9.4.3工艺文件的成套性工艺文件成套性是为组织生产、指导生产、进行工艺管理、经济核算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以产品为单位所编制的工艺文件的总和,详见表9.3。

表9.3工艺文件成套性9.5鉴定技术文件9.5.1鉴定的类型电子产品的鉴定分技术鉴定和新产品鉴定两种。

1.技术鉴定由科技管理部门或主管生产的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某项技术成果的技术性能所作的评议和审定。

大量事实证明,技术鉴定并不是对技术成果做出客观评价的最好形式。

发达国家都逐渐抛弃了这种主观成分过多的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客观的检测和合理的统计,这就需要技术参数的标准化、系列化,测试和例行实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

2.新产品鉴定是指民用工业产品(包括新材料、新设备)中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在结构、材料、工艺等某一方面比老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可申请鉴定。

而对用进口元器件、零部件组装的国内尚未生产的产品,以及单纯改变花色、外观、包装的产品,皆不属于新产品,当然也不存在鉴定问题。

新产品的鉴定验收可分为样机(样品)试制鉴定、试制(投产)鉴定或验收。

但对于专用性强或市场需求量不大的新产品,也可将上述鉴定合并。

有些地区或部分认为不需要分开鉴定验收时,也可进行合并。

9.5.2鉴定技术文件(材料)要求鉴定验收时、必须向主持鉴定验收的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技术文件。

1.技术鉴定需提供的技术文件(1)技术合同或计划任务。

(2)研究(试制)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