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伊宁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伊宁县农业气候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大风、寒潮、暴雨和洪水等方面内容,以为伊宁县的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新疆伊宁
伊宁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西段,伊犁河谷中部。

东邻尼勒克县,南临伊犁河与察布查尔、巩留两县隔河相望,西接伊宁市和霍城县,北越科古尔琴山与精河、博乐交界。

东西最长116 km,南北宽95 km,总面积6 152.55 km2。

地理坐标为北纬43°35′10″~44°29′30″、东径81°13′40″~82°42′20″。

伊宁县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当地冬春温暖湿润,夏秋干燥较热,昼夜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9.0~11.1 ℃,年降水量250~551.7 mm,年日照时数2 733.8~2 887.8 h;无霜期154~184 d 。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

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7日。

此时农田土壤完全解冻,冬小麦返青,大田开始耕作,甜菜、大豆等春播作物陆续播种。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10日,此时玉米等喜温作物进入播种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伊宁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 ℃初日为5月10日,终日为9月25日,全年持续日数为120~140 d,其间平均积温为2 951.1 ℃。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的结束日期在10月13日,这段时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

伊宁县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为180~190 d,积温为 3 400 ℃左右。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的结束日期在11月30日,进入冬季,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进行农事活动或农耕期的长短,伊宁县为250~270 d。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9.0 ℃,负积温为-42
2.1 ℃,少严寒,有利于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安全越冬[1]。

1.1.2无霜期。

伊宁县年平均气温为10.0 ℃,年均无霜期为163 d。

初霜于11月上中旬出现。

北部山区出现最早,西南部最晚。

终霜期于3月中旬结束,伊宁县最早在3月11日前后,北部山区最晚。

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

该地域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无霜期长短来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伊宁县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800~2 900 h,4—9月日照时数达1 750~1 770 h,6—8月每月均超300 h。

充裕的光照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及各
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2]。

1.3降水
伊宁县降水量较为丰富,近3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362.8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夏季少,春秋季多;山区降水较多,平原及丘陵一带较少。

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伊宁县农作物生长季(4—9月)降水量为179.2 mm,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

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79.2 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2%左右。

春季(3—5月)降水次数和降水量较多,季降水量为106.2 mm,占年降水量的29%左右;可满足春季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

夏季(6—8月)降水量较少,多为局地强对流性降水,季降水量84.8 mm,占年降水量的23%左右。

这时期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就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

秋季(9—11月)降水量又增多,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92.6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26%。

全年降水春季最多,冬季最少,秋季略多于夏季。

2气象灾害
伊宁县春季多大风天气,温度回升迅速但不稳定、降水较充沛,易出现霜冻、大风、洪水、地质滑坡等灾害;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易出现干旱、山区多雷雨冰雹、洪水等灾害,秋季气温下降快,大风多,易出现寒潮、霜冻等灾害;冬季积雪丰厚,冬季雪灾,常对畜牧业造成损失。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与其发生季节、时间长短以及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

干旱可分为春旱(3—5月)、夏旱(7—8月)、秋旱(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连旱[3]。

春旱是指造成耕地缺水,农田底墒差,不能适时播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延迟果树开花等的干旱。

伊宁县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3~4年一遇。

夏旱是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期,对作物危害极大。

1981—2010年伊宁县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2~3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西南部平原地区是夏旱高发区。

秋旱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或秋播时节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

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影响作物的成熟,冬小麦等秋播作物无法播种或延迟,影响作物冬前生长发育。

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1981—2010年伊宁县平均3~4年发生1次。

2.2暴雨和洪水
暴雨和洪水是2种密不可分的自然灾害。

暴雨在北部山区常引起地面径流并沿坡沟迅速下泻,形成突发性洪水,
也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4]。

1981—2010年伊宁县平均每年出现暴雨1~2次,最多的年份出现5次。

暴雨及洪水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
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于暴雨来势迅猛,并伴有大风,危害较大。

2.3大风
大风日数多、风力强、持续时间长,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大风常造成小麦倒伏,玉米折断及塑料温室大棚毁坏,果树大量落果,影响牲畜转场等。

1981—2010年伊宁县出现大风日数为10 d左右。

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伊宁县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季,其中以4—6月为最多。

2.4冰雹
冰雹是一种局地性天气灾害,多出现在夏季。

冰雹来势凶猛,强度大,虽持续时间不长,影响范围小,却可使农作物瞬间遭到毁灭。

冰雹一般发生在5—9月,6—7月发生次数最多,主要危害期在6—8月。

冰雹大多发生在中午至傍晚,常伴有雷雨大风天气。

伊宁县域的平原降雹少,山区较多。

1981—2010年伊宁县共出现冰雹48次,平均每年1~2次。

2.5寒潮
寒潮具有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灾害多样化、致灾严重等特点,它带来的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林果业、交通电力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冬3个季节均可发生寒潮,而春季发生频率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所造成的灾害影响程度也是春季最重,尤其是4、5月[5]。

据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寒潮从每年10月中旬开始影响伊宁县,到翌年的4月中旬结束,平均每年出现3~4次。

2.6霜冻
春、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变化很不稳定,冷空气秋季提前出现或春季过晚结束就会出现霜冻,其危害的作物种类很多,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到果树、蔬菜都有霜冻危害。

初霜冻来得特别早,对作物特别是瓜类和蔬菜等会造成很大损失[6]。

终霜冻出现特别晚的年份将推迟喜温作物苗期生长和导致部分果树开花率降低,严重的致使作物死亡,造成严重减产。

伊宁县初霜冻出现10月中旬,终霜冻在4月上旬,平原农区自北向南其霜冻日逐渐减少。

3参考文献
[1] 张海军,屈信军.温泉大风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z1):48-49.
[2]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丁裕国,郑春雨,申红艳.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2(6):1-5.
[4] 江新安,高明华.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z1):29-31.
[5] 向华,陈卫锋.2006年初春浙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2):15-17.
[6] 王海岩.青河1961—2008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5):33-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