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专家论证)

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专家论证)

XXX地下室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 (3)1.1 编制依据 (3)1.2 编制原则 (3)第二章基坑工程概况 (4)2.1 工程概况简介 (4)2.2 基坑规模 (4)2.3 基坑周边环境 (5)2.4 工程地质条件 (5)2.5 水文地质条件 (9)2.6 基坑支护方案 (10)2.7 基坑土方开挖 (13)2.8 施工难点及重点 (13)第三章施工部署 (14)3.1 项目管理机构 (14)3.2 施工工序安排 (20)3.3总体施工方案 (23)3.4主要劳动力计划 (23)3.5主要施工机械计划 (24)第四章支护结构施工方案 (26)4.1 施工测量 (26)4.2 支护桩施工 (27)4.3 深层搅拌桩施工 (41)4.4内支撑体系施工 (47)4.5 挂网喷射混凝土施工 (51)4.6 高压旋喷桩施工 (54)第五章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58)5.1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58)5.2灌注桩质量保证措施 (60)5.3搅拌桩质量保证措施 (61)5.4内支撑质量保证措施 (62)第六章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64)6.1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64)6.2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65)6.3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65)第七章基坑变形监测 (68)7.1一般要求 (68)7.2监测目的 (69)7.3监测内容 (69)7.4监测点布置 (69)7.5监测时间间隔 (70)7.6险情预报 (70)第八章应急预案 (71)8.1应急预案的方针和目标 (71)8.2急救援小组成员及组织机构 (71)8.3应急救援程序 (72)8.4主要应急资源配备 (72)8.5重大危险源辨识 (73)8.6潜在危险源的应急预案 (73)8.7 抢险应急演练 (79)8.8紧急逃生自救措施 (80)第一章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1)XX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图纸;2)XX地下室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相关规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标准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4)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文);1.2 编制原则本工程基坑平面形状呈矩形,开挖深度不一,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紧张。

为了在确保基坑安全情况下,“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施工,本方案按照如下原则编制:1)本方案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编制;2)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坚持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动静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3)始终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实事求是的原则;4)满足业主对工程质量、工期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5)充分利用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积极创造施工条件,做到连续均衡生产、文明施工;6)贯彻施工验收、安全及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有关规章制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7)充分利用原有和正式工程建筑和设施,减少临时设施,节约施工用地;8)合理选择资源和运输方式,节省费用开支。

第二章基坑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简介XX拟在武汉市汉口马场路与青年路交汇处东南侧兴建“XX”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4栋高度为72~99米的住宅楼、1栋高度为99米的办公楼、2~4层商业楼及分布整个场区2层的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124600m2。

地下室及主楼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2.2 基坑规模本工程基坑设计±0.00标高暂定为21.30m,场地地面绝对标高约20.80 m,相当于设计标高-0.5m。

基坑周长约905m,基坑面积约28826m2,基坑普挖深度10.5m,塔楼区最大开挖深度13m,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2.3 基坑周边环境本工程基坑周边既有已建筑物及城市主干道,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相对较紧张,具体情况如下表:基坑周边环境概况一览表方位周边环境情况北侧地下室外墙线距离用地红线6.5m。

红线外是马场路人行道。

凹进的地段红线外是青年路消防中队混2~混5房屋,桩基础。

东侧地下室外墙线距离用地红线约17.45m。

红线外是香河公寓。

红线以内约10m为在用道路。

因此此段地下室外墙线外可用地仅约7m。

南侧地下室外墙线距离用地红线3~10m。

红线外是中南建材市场,已拆迁,现为空地。

其中南侧偏东有砖2、砖3、混2的房屋,未拆,留作项目临建租用。

其中砖2分布有76m,距离外墙线约7.7m;砖3距离外墙线5.2m;混2距离外墙线5.1m。

另一混2距离西侧外墙线约4.8m。

西侧地下室外墙线距离用地红线约25.2m,红线外是青年路人行道。

2.4 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区位于武汉市汉口马场路与青年路交汇处东南侧,其北侧紧邻马场路,西侧紧邻青年路,北侧偏东紧邻青年路消防中队,该场地为原电动车销售市场,场地大部分地段堆积有较多的松散建筑垃圾,部分为人工砼地坪及原建筑物老基础。

场地局部位于原范湖内,经多次人工回填至现地面,场地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地貌单元属长江一级阶地。

根据勘察资料成果,拟建场区除表层为填土层(Q ml)外,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Q4al+l)的淤泥、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层及冲洪积(Q4al+pl)的砂性土层,基岩为志留系(S2)的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质砾岩。

根据其年代、成因、土层结构特征及强度上的差异,场地土自上而下共分为8层,其中1层可分为二个亚层、2层分为三个亚层、3层分为二个亚层、4层分为三个亚层且4-2层及4-3层内不均匀夹有粘性土。

对本基坑有影响的各岩土层特征及分布情况如下:基坑影响范围内各岩土层结构特征表年代成因层号名称层面埋深(m)厚度范围(m)土层性质野外特征压缩性空间分布颜色状态湿度Q ml1-1 杂填土/ 1.4~8.0杂松散湿场区上部为新近拆迁遗留的建筑垃圾,主要由砼块、砖渣、碎石等组成,一般块径0.3~0.8m,部分为人工砼路面,下部为人工新近填积而成,主要由淤泥质土、砂土、砖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混合组成,建筑垃圾含量约40%左右,局部富集, 一般粒径为4~8cm,力学性质不均,填积年限小于10年。

不均钻孔揭露地段均有分布Q ml1-2 素填土2.4~4.61.5~3.4黄褐~灰褐松散湿经人工回填而成,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约15%的砖渣、碎石,局部夹有淤泥及湖塘植物残体,力学性质不均,局部位置填积年限大于10年。

不均局部分布Q 4al +l 2-1 粘土1.4~5.50.7~4.3黄褐可塑饱和局部为灰褐色,土质较均匀,切面光滑,韧性高,含少量铁锰氧化物。

高局部分布2-2 淤泥2.1~8.01.1~13.1灰褐流塑饱和为湖塘的新近沉积物,含水量高,含有少量小白螺壳,含有机质,有腥臭味。

高局部缺失2-3 淤泥质粘土3.0~17.20.9~9.0灰褐流塑饱和含水量高,土样易变形,局部含有螺壳,含有机质,略有腥臭味,局部夹有少量的粉土。

高局部缺失Q 4al +pl 3-1粘土夹粉土7.4~19.81.0~10.6灰褐可塑/中密饱和以粘性土为主,粉土以薄层状无规律分布其中,局部夹有少量粉砂。

中等偏高局部缺失3-2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细砂8.4~21.00.9~9.6灰褐~灰可塑/中密/松散饱和以粘性土为主,粉土、粉细砂以薄层状无规律分布其中。

中等偏高局部缺失4-1 粉细砂13.2~21.61.1~7.1灰稍密~中密饱和砂质较均匀,含少量薄层状粉土,局部夹有少量粘性土,含少许白云母碎片。

中等偏低局部缺失4-2 粉细砂17.6~24.611.8~18.4青灰中密饱和砂质较均匀,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

无规律的夹有薄层状的粉土及粘性土层,局部含有少量中砂,含少量白云母碎片。

低钻孔揭露地段均有分布4-2a 粉质粘土33.0~36.70.9~2.9褐灰可塑偏软饱和切面欠光滑,间夹薄层状粉土,含少量粉细砂,可见少许白云母碎片。

中等偏高局部分布颜色状态湿度Q 4al +pl4-3 粉细砂34.6~40.00.8~9.7青灰密实饱和砂质较均匀,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

无规律的夹有薄层状的粉土及粘性土层,局部含有少量中砂,底部见少量砾砂,含少量白云母碎片。

低钻孔揭露地段均有分布4-3a粉质粘土37.1~42.00.8~2.7褐灰可塑饱和切面欠光滑,间夹薄层状粉土,含少量粉细砂,可见少许白云母碎片。

中等偏高局部分布5中粗砂夹卵砾石39.1~45.40.7~7.4杂色中密饱和以中粗砂为主,卵砾石含量约10%~40%,一般粒径 1.5~4.5cm,最大粒径超过岩芯管管径,磨圆度较好,成分以硅质及石英质为主,分布不均匀。

低钻孔揭露地段均有分布2.5 水文地质条件场区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在①层杂填土中,水位连续性差,无统一自由水面,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局部地表水渗入补给。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在③层、④层的砂性土层中,③层为弱透水层,与长江、汉江水力联系密切,互补关系,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武汉市承压水位标高一般为18.5~20.0m,年变化幅度在3~4m之间。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2.6 基坑支护方案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排桩+内支撑+被动区加固”相结合的支护体系。

(1)支护桩本工程基坑竖向支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有1.0m和1.2m两种,桩间距1.3~15m,有效桩长17.6~22.6m,设计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

(2)内支撑本工程基坑支护内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共设置一道),设置标高17.0m(支撑中心),支撑支承于冠梁、腰梁上。

桩顶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冠梁。

冠梁截面尺寸有1.2×0.5m、1.2×1.0m、1.4×0.5m、1.4×1.0m四种。

腰梁截面尺寸为1.4×1.0m。

支撑梁规格有(m1)型:截面800×1000mm;(m2)型:截面800×900;(m3)型:截面700×800;(m4)型:截面550×650。

所有冠梁、腰梁及内支撑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

冠梁、腰梁应与其相应的内支撑结构一同浇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