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仅供参考)
(图J-1)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大家介绍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图J-2)
从图J-2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并
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作为专业各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也为后续专业软件课程的学习做好了关于计算机软件设计逻辑方面的铺垫。

(图J-3)
开设该课程后,使学生具备配置与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维护进行计算机系统和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为形成计算机操作维护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后可以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维护、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维护等岗位,并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图J-4)
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既有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育目标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较快的汉字录入能力;具有Windows文件操作及功能设置能力;具备组装微机和对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具备安装和使用Office的能力;具备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具备信息下载、文件压缩的能力;具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能力。

方法能力包括: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在专业应用的工具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态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交往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
(图J-5)
课程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就将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在了课程上。

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将课程教育目标根据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能力进行分解形成目标体系,因此落实课程教育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得到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多个能力目标,每个能力目标对应一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下设计多个学习单元。

通过分解,得到一级能力目标、二级能力目标和三级能力目标。

(图J-6)
通过目标分解来确定课程的结构。

整个课程为主题学习单元,即典型工作(一级任务),学习模块为“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即典型工作任务(二级任务),学习单元为“微型”主题学习单元,即行动任务(三级任务)。

(图J-7)
在课程的目标体系下针对分解出的能力目标进行学习模块设计。

各模块内按其内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分成认识、理解、操作、拓展等不同层次,做到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三、课程内容组织
1.一个学习模块的教学内容组织
以学习模块4: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为例,说明整个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基于工作过程。

从创建个人简历、格式化个人简历、插入表格简历、制作个人简历封面到打印个人简历,批量制作个人简历信封等任务将制作个人简历这个工作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来完成,并且任务的实现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技术从单一到综合这一顺序排列的。

(图J-8)
2.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组织
载体的选取应承载课程的教学目标,它可以是一个实际的工作任务、一个具体的学习型的任务或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就是说,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载体,并且符合人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办公软件方面。

因此办公软件的应用可以涵盖日常工作中文档的制作的需要,不同的软件用于制作和使用不同的文档,而且也能为后续专业课程中的汇报、方案编制、统计或计算奠定基础。

在学习模块4: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中,分别用了两个载体即个人简历和长文档,因为制作它们可以涵盖word软件的所有功能。

每个载体涵盖了相应的技能点,通过教学案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点。

课后的作业作为拓展训练。

(图J-9)
(图J-10)
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任务完成来解决,要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

因此在每个学习单元下都设计有训练任务,并且在课后还要完成拓展任务,让学生在重复的技能中进一步提升软件的应用水平。

四、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经过精品课程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获取了经验,为下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奠定了坚实了基础。

按资源的使用分为课程整体资源、教师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

(图J-11)
(图J-12)
课程的信息化资源集中在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BB教学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和
无纸化考试系统,为学生课上课下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这些资源按格式分为文本、图片、动画、视频,教学的素材、案例、任务单、工作单和评价单都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

五、课程评价体系
(图J-13)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教学评价采取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

其中,过程评价占50%,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专项能力;终结评价占50%,包括系统知识和综合技能。

(图J-14)
从课程教学活动评价表可以看到:工作过程占50分,工作小结占25分,展示交流占25分。

每个过程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又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价整个教学活动。

六、课程教学设计
(图J-15)
课程内容构建以后,要进行教学实施。

以学习模块4“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学习单元1个人简历的创建、编辑与格式化介绍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个学习单元是位于哪个学习模块下,在这个学习模块中的位置是第几。

这要便于我们对要学习的这个学习单元的前后内容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要给出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习单元“个人简历的创建、编辑与格式化”位于学习模块4的第一单元,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使用Word对文档进行创建、保存和格式化的能力,能够对文档进行美化修饰,实现图文混排;同时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爱护机房设备的习惯。

(图J-16)
教学设计的第二步是进行该单元的教学分析,要让学生知道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通过图J-17可以看到,这个单元主要完成个人简历制作和小报制作两个任务。

我们对第一个基础训练的任务即个人简历制作进行任务分解,得到五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下包含多个技能点。

这些技能点有些是以前教学中学过的,而大部分是新的技能点,用红色五星标注。

(图J-17)
教学设计的第三步是进行学情分析,从学生情况、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三个方面来说
明现在学生学习的情况。

(图J-18)
教学设计的第四步是设计评价标准。

重点还是过程评价,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和学生从工作过程和职业素养两方面进行学习评价,其中工作过程占60%,职业素养占40%。

从图J-19的学习评价表中可以看到,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能力目标到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图J-19)
教学设计的第五步是开发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宏观上采用任务设计教学法,将任务分解,通过子任务的实现落实各项技能的培养;二是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任务,针对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训练,并开始难度较大的拓展训练;三是该学习单元实践性强,教学环境在实训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图J-20)
开发教学策略的第四点是单元教学设计,将单元所涵盖的技能点、知识点列示出来,并给出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最后给出要用的到的资源配置情况。

这些资源在BB教学平台上可进行资源下载,也可以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

(图J-21)
开发教学策略的第五点是单元教学实施,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按照引导行动的知识、解释行动的知识和反思行动的知识,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做、评”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综合使用多种信息化资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图J-22)
(图J-23)
教学设计的第六步是开发教学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实施的六个过程中,详细情况请看图J-23。

教学设计的第七步是实施形成性评价,根据前面所设计的学习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公开的评价。

图J-24上还列示出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也是他们认真学习的一个成果。

(图J-24)
教学设计的第七步是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这些设计,在具体实施中遇到哪些问题,后期应该如何改进。

反思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除了在任务的难易上作考量,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进度(开始的子任务)来完成任务;二是进一步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满足学生课堂、课后多方位的需求,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将网络学习平台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供稿人:冯梅龙海燕杨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