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
题。 8- 羟基喹啉盐类、磺胺类和某些抗菌素。 ( 2) 突破阶段( 1966-1970 年)。以萎锈灵为代表的丁稀酰胺类,以苯菌灵为
代表的苯并咪唑类,以甲菌啶、乙菌啶为代表的嘧啶类等。这个时期内 吸性杀菌剂大都为上行性的,大都对藻菌纲真菌无效。 ( 3) 进展阶段( 1970 年至今)
10、波尔多液的防治对象、机理。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 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 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 17 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 松脂、 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 年,法国用烟草及石 灰粉防治蚜虫, 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 年,美国人 Jimtikoff 发 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 1828 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 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 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 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 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
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自公元 900 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 19 世
纪 70 年代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而开发最早 的无机农药当数 1851 年法国 M.Grison 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共煮制取的石 硫合剂雏型—— Grison 水。到 1882 年,法国的 lardet 在波尔多 地区发现硫酸铜与石灰水混合也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 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 并从 1885 年起作为保护性杀菌剂而广泛应用。目前,无机农药中的波尔多液及 石硫合剂仍在广泛应用。
所有生物。
毒效比值:白鼠口服 LD50/家蝇口服 LD50 比值小安全性小毒性高,比值大安
全性高
联系:以上它们的含义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2、什么是农药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
之一。 3 简述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课本 P14) 4、举列说明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和特殊用法的农
除草剂的发展是各大类农药中最为突出的。 这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它
们的发展, 使之雄踞各类农药之首, 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草害问题。
这些除
草剂具有活性高、 选择性强、 持效适中及易降解等特点。 尤其是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
剂的开发, 可谓是除草剂领域的一大革命。 它们通过阻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而挥发作用, 用
开始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 200 倍液。防治苹果、 梨锈病 ,可在苹果园周围的桧柏上,喷
洒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 160 倍液。防治葡萄黑疽病、炭疽病、 霜霉病 ,可喷石灰少量式波
尔多液 160 倍液,每 12~15 天喷 1 次,共喷 2~4 次。进入雨季之后,使用波尔多液防治葡
萄病害效果好。
波尔多液本身并没有杀菌作用, 当它喷洒在植物表面时, 由于其粘着性而被吸附在作物
9、死亡率: 某一物种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死亡个体数与同期平均种群数量的 比值。
10、校正死亡率: 经过用空白对照组的自然死亡率加以校正的药剂处理 组的死亡率。
11、原药: 由化工厂合成的未经加工的高含量农药。 12、剂型: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 组成及规格, 称为农药剂型。 13、制剂: 一种农药可以制成多种剂型,而对同一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 同含量的产品,这些产品称为农药制剂。 14、再猖獗: 指一种杀虫剂或杀螨剂使用后目标节肢动物有害物种丰盛 度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
70 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六六六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 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如世界用量和产量最大的美国,与
1970
年建立了环境保护法, 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农业部划归为环保局管理,
并把慢性毒性及
对环境影响列于考察的首位。鉴此,不少农药公司将农药开发的目标
它们均为含氯杂环化合物,主要品种有十三吗啉、嗪胺灵、丁塞特、甲嘧醇、抑霉唑、咪鲜
安及三唑酮等。 它们均能防治由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引起的作物病害。
由于它们
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 故兼具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它们的药效比前期的药剂提高了一
个数量级,其中尤以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更为重要。
同时,在此阶段,具有杀菌活性的农用抗生素的开发也十分引人注目。其具有高效、 高选择性、易降解等特点,故发展十分迅速。主要产品有多氧霉素、有效霉素等。
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炭疽病、 轮纹病 , 可于苹果落花后开始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
200~240 倍液,半月喷 l 次,并和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共喷 3~4 次。防治苹果烂果病 (轮
纹病 、炭疽病 ),可在往年出现病果前 10~15 天喷石灰倍量式或多量式 波尔多液 200 倍液,
每 15~20 天喷 1 次,连喷 3~4 次,采果前 25 天停用。防治苹果 霉心病 ,应在苹果显蕾期
室内
田间
异同
标准供试生物
接近田间情况
测定较精确
测定较粗放
防治上的参考
具实际的防治意义
毒效: 又称毒性效应,指毒物或药物对机体所致有害的生物学变化,如痉挛、致
畸、致癌或致死等效应。这里的毒物或药物指的是所有外源化合物,包括药物、
食品添加剂、 农药以及工业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而有机体指的是环境中的
表面。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酸性液体, 加上细菌在入侵植物细胞时分泌的酸性
物质,使波尔多液中少量的碱式硫酸铜转化为可溶的硫酸铜,从而产生少量
铜离子 (Cu) ,
Cu 进入病菌细胞后,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同时
Cu 还能破坏其细胞中某种 酶 ,因而使
细菌体中代谢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在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即能使细菌中毒死亡。
药剂型。 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粉剂、粒剂、油剂 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乳油、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
剂、可溶性粉剂 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种衣剂、烟剂
5、论述农药使用技术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P47) 6、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
1、杀虫剂对 AchE的抑制作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 2、占领 AchR(蛋白质受体)(烟碱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3、作用于神经突触的药剂( DDT、菊酯类) 4、刺激突触前膜,大量释放 Ach 分子,引起前膜 Ach 积累(六六六、环 戊二烯、狄氏剂)
a、消灭侵染来源。
b、 药剂处理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或农场品表面。 c、在病菌侵染之前施用药剂干扰病原菌的致病或者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B、 治疗作用: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至寄主植物发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抑制或杀 死植物体内外的病原物,或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终止或结束病原物与寄主的 寄生关系,阻止发病,具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称为治疗剂。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 40 年代初出现了滴滴 涕、六六六。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 50 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 类杀虫剂。 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 0.75~3 ㎏/ (千克 / 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 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在当代,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
2、农药的作用方式?(课本 P8)
3 试谈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药效、防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毒力: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毒性: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能力。 一般优良的农药要求毒力高而毒
性小。
药效:农药在自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防效 (%)
毒力
药效
药剂 +靶标
药剂 +生物体 +环境
二、 简答
农药发展面临的“ 3R”问题是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
1、 农药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 1000 多年。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
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 7~5 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而作 为农药的发展历史, 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 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 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杀虫剂”。其包括噻嗪酮、灭幻脲、杀虫隆、伏虫隆、抑食肼、定虫隆、烯虫酯等产品。最
近,又出现了称为“第四代杀虫剂”的昆虫行为调节剂。其包括信息素、拒食剂等。
在杀菌方面,抑制麦角菑醇生物合成药剂的开发是此时期的特点,尤其在
80 年代有了
长足的发展。 目前杀菌剂产品主要有吗啉类、 哌嗪类、 咪唑类、 三唑类、 吡唑类和嘧啶类等,
11、除草剂选择原理、使用原理。 (课本 P169)
12、制定植物病毒化学防治策略时为何要考虑杀菌剂—病原物—寄主—环境的相互关系?
13、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与病害循环有何联系? 根据在病害侵染过程或病害循环中的不同时期使用杀菌剂而达到防病效果,
病作用原理分为
将杀菌剂防
A、 保护作用:是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杀死或抑制其活动,阻住病原菌侵入,使植 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称为保护剂。三种防治策略: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农药: 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 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 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 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 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毒力 :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3、药效: 农药在自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4、毒性: 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能力。 5、残毒: 农药残留在食品中的农药毒性。 6、药害: 农药对被保护植物的不良影响。 7、 LD50、 LC50: 药剂杀死某种生物群体 50%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8、 ED50、EC50: 引起共试生物产生 50%效果的剂量或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