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7)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呢?
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对比————-等级森严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对比————身心被摧残每况愈下
孔乙己与丁举人两条生活道路对比
丁举人:能够“进学”,受人敬畏揭露控诉,深化主题
孔乙己:未能“进学”,任人奚落
三、互帮
1.小组间互相解决以上问题
2.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组织写到小白板上。
(1)说一说我眼中的孔乙己:
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是个地位低下但又热衷功名,穷困潦倒但轻视劳动,好吃懒做,迂腐不堪但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2)孔乙己的社会意义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的冷漠麻木的状态。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5)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原因: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制度
————自身原因:身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6)主题探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3.各组展示问题,开展组际互帮。
四、释疑
讨论各小组存在的问题,根据讨论的内容整理记录在书上。
布置作业
1、通过想象,给孔乙己续写一个结局;
2、练习册做好。
板书设计
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反思
九下第5课《孔乙己》指导教学书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
课题
5.《孔乙己》(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白板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复习巩固
请同学们谈一下孔乙己的形象。
二、自学提示
精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忌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含义的?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