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探索与实践4稿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探索与实践4稿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探索与实践
(胡高华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中学315410)
内容摘要:运用问题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本文简要阐述了问题情境的涵义、运用问题情导入新课的作用、原则及创设途径。

关键词:问题情境涵义作用原则创设途径
1、问题情境的涵义及在新课导入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

高效的新课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实现知识由旧到新的自然过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巩固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重视新课的导入环节,运用适宜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为整节课做好前奏曲工作。

创设问题情境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之一。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的实质在于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创设成功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统一。

2、在新课导入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2.1 情境的现实性原则
现实的问题情景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学习对象,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导入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科学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社会中出现的重大事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新课导入中创设问题情景的素材,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2.2 情境的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表明:初中生对风趣幽默的语言、新奇的现象和故事等会表现出极强的兴致。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对各种素材进行包装,使之故事化、新奇化、形象化,语言富有感染性从而吸引学生去思考,达到教师原有的设计要求。

2.3情境的学科性原则
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了解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教师要把握情境的学科性原则,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科学问题,体现科学思想和方法,以达到学科教学的要求。

3、在新课导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3.1 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例如:2008年10月25日晚9时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二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

托举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流在秋日的戈壁长空。

载人航天对每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我将这则材料应用于能量转化及守恒的导入,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高能燃料燃烧时其能量转化是如何的?②火箭升空时能量转化又是如何的?③火箭穿越大气层时,为什么要有蒸馏罩的保护。

这样的问题导入既自然又同时能进行时政学习,同时又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3.2 从科学实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物体沉浮条件教学是初中教学中一个重难点,基于初中生心理特征,可以用演示实验创设以下的问题情景导入:在盛有一定密度的盐水的烧杯中,放入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盐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里。

将鸡蛋放进密度更大的盐水中,则见鸡蛋浮在水面上。

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
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又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密度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对学生学习物体沉浮条件非常有启发。

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从科学实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践的作用,能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3 从人文素材中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利用人文素材,使之渗透于教学之中,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运动的相对性”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参照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宋词《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却停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首先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也可以配以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情境,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宋词的大意,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

讨论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的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照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史、诗歌、历史典故等等都是人文素材,都值得开发利用。

3.4 利用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组成。

科学概念反映了科学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科学规律描述科学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又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或学生实践或事例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并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的疑问,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课题。

再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教师可以着意让学生讨论,引导学
生联想或逆向思维,让他们自主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现象”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的问题来探究电流的产生。

类似的利用科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的例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要意识地去发掘它们。

3.5 利用学生作业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作业活动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习题练习,而且还应该包括课外实验、科学设计、科学制作、社会调查等。

通过作业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探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自主完成建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结果的得出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应当对学生作业活动提出提炼问题的任务。

例如:学生对科学习题的错误解答,不同学生的“错误”及错误原因都可能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错解的原因,逐步让学生学会元认知纠错的能力。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会萌发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适时记下相关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新课导入中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对中学科学教学和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运用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只是对课堂的新课导入的问题情境创设做了初步的探讨。

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韦世滚.论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情境的创设.中学物理教与学,200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