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作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沛公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高祖本纪》②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苏轼③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又生于外强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吾人生于是时矣,生于是国矣。

安“忍”坐视不一救耶!——周恩来综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思维】这份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

第一则材料是说刘邦因为有了“志在天下”的格局而克制了贪财好色的劣习,第二则材料是说志存高远者当懂得等待和忍耐,第三则材料是说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时,不可忍让退缩,而当奋起图存。

仔细分析之后,三则材料应都与“忍耐”有关。

这种复合材料审题的难点在于能不能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共同点或共通点,从而圈定论题,确立观点。

身处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我们该不该“忍”?“忍”什么?“不忍”什么?为什么要“忍”或“不忍”?写作中,学生可以主张“当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包容忍让,海阔天空;自我省察,克制劣习。

也可以主张不忍:对恶势力勇敢说“不”,去除身上太多的羊性,适度增加狼性;大胆张扬个性,活出真我,快意人生。

当然更可以思辨性地提倡“当忍则忍,该出手时也出手”。

【立意与选材】立意取向1戒急用“忍”,行稳致远“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忍”是一种等待,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忍”是一种退让,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忍”是一份坚持,是对外来诱惑的抗拒,是对生命境遇的承受。

急功近利是当代人的通病,几乎所有人都追求快速见效,快速成长;太多人喜欢人前立威,“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欲“取远者众”,但克己自制者少之又少……这种背景下,我辈当心存格局,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

【选材进行时】{名言类}一、余秋雨:低头还有可能是试着扛起泰山的姿态,那看起来也像屈服。

二、宋代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三、清代学者夏锡畴:遇不如意事,须恬静忍耐以处之,若有一毫怨尤之意,便生出许多躁扰,不唯累心,亦且累事。

{人物类}史铁生的母亲遭遇了唯一的儿子在最好的年纪失去双腿的厄运。

如果说,史铁生的痛苦,是可以发泄的,是可以怨天尤人的,是可以自暴自弃的。

那么,对于他的母亲来说,她的痛苦,就是撕心裂肺,就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儿子可以用发泄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痛苦,她不但不能发泄,还必须忍受儿子的暴脾气;儿子可以绝望,她虽然也很无助,却必须帮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

自己病入膏肓,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却将家人瞒得铁桶一样,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之痛。

用自己的忍耐和坚强陪伴儿子,安慰儿子,激励儿子,传递给儿子走出困境、和病魔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素材筛选/史铁生母亲的素材取自教材,是个很好的取材方向。

又比取用史铁生本人来得新奇,典型,也更具有感染力。

因为母亲对于苦难的承受是双倍的,母亲的坚强、隐忍带来的伟大力量不仅拯救了儿子,也启迪着所有人。

苏轼的名言用的人偏多,虽能证明观点,但其他两条名言相对小众,更适合用于作文。

/运用点拨/余秋雨的名言,要稍作化用,因为现有的表述侧重点在“那看起来也像屈服”,我们需要的是强调“是试着扛起泰山的姿态”。

夏锡畴的名言侧重于修心,面对俗世纷扰他主动拒绝,这种“忍”出于自觉,论证力度更大。

史铁生母亲的例子在陈述时,可以再稍微精简一些。

立意取向2不“忍”,方显格局周恩来说:“安‘忍’坐视不一救耶!”子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面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底线不可一再拉低。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民生大计,问题本该“零容忍”;不正之风、邪恶之气、不良习性,关系人品国格,作为公民,不该只做“吃瓜群众”,一味容忍,而应该大胆说“不”;以地位代替判断,压制他人个性,践踏他人尊严,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遇之,每个人都该为尊严和自由而战,不该步步退让……不忍,方显格局。

【选材进行时】{名言类}一、台湾作家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

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二、林语堂: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的太远,以致成为了恶习。

{事件类}2007年7月9日下午,兰州雁滩一牛肉面馆的6名员工到黄河边一沙坑游泳时发生不幸,两名员工溺水,其中一名员工被及时救起,另一名员工沉入坑底。

事件引起近千名群众围观,闻讯赶到的水上派出所民警叫来羊皮筏子下水营救,可是筏子客因费用问题几次放弃打捞。

为了及时将溺水少年救起,4名好心市民冒着生命危险下水展开义务营救,可是没想到围观群众竟鼓掌起哄,每看到义务救人者呛水,现场的围观群众就会发出嘘声。

/素材筛选/名言一入木三分地说出了麻木的看客心态,说出了问题的症结在于无原则的忍耐和退让,并讲出了由此引发的恶果,能很好地证明不该一味忍让。

但语句偏多,应注意选择。

林语堂的名言可以很好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类似于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

新闻事件类素材经过剪裁后,也适用于这道作文题。

/运用点拨/兰州有人溺水,群众围观事件极具冲击力。

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剪裁,注意材料叙述的倾向性问题,要遵循“叙述为议论服务”的主旨。

侧重在围观群众的表现并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以俭省的文笔列举当代类似现象,然后重点剖析不能“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立意取向3用“忍”无常,妙存乎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处事亦如此。

忍所当忍,为自己争得时间、空间,以图后效,忍受何尝不是一种抗争;为他人留下余地,以求和谐;不忍不当忍,亮明态度,承担公民责任;防微杜渐,以免贻患。

“忍”也好,“不忍”也罢,都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

采用哪一种态度,本就不该有一成不变的定律。

忍乎?不忍乎?取决于内心对美和善的追求;也许听从内心的声音,更能显示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选材进行时】{人物类}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刘文展,因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劝退后,将自己的遭遇发到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2016年9月,刘文展以580分的中考成绩(满分780),考入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成绩排在全年级第20名。

因此,他是学校的“免费生”,不需要缴纳高中的学费和资料费,包括后来被刘文展举报的“补课费”,也在免费范围内。

刘文展表示他不能容忍学校“违规补课收费”,因为“很多同学交不起学费、补课费就辍学了。

”他第一次举报之后班主任找他谈话,他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这更让他不能忍受,于是再次举报,内容除了“违规补课收费”外还包括“泄露个人信息”。

他还曾向当地政府部门举报环保、路况等问题,还包括一起他遭遇的“暴力执法”。

{事件类}赖敏患有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即企鹅病。

丁一舟在赖敏发病之后,决定和这位暗恋已久的小学同桌、初中同学在一起。

有一天,喜欢读三毛作品的赖敏说出了自己心底的声音:“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出去看看。

”令她没想到的是,丁一舟马上就付诸实施,放弃了造型师的工作,设计了一个心形线路,在地图上正好画出一个心形,带着赖敏和一条名叫阿宝的狗,骑着一辆车,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走心之旅”。

/素材筛选/刘文展的事例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素材,也应该可以当成一个可以引发争议的素材。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他身上有一种现代人缺失的“较真”的劲头,有一股“士”的方孝孺式的迂。

事实上是耿介,是正直。

这个素材如果用得好,会给文章增色不少。

和后面事件类的材料一样,都在关注当下,关注社会,不但可以很好地证明观点,还可收激浊扬清之效,均是好素材。

/运用点拨/材料难在写法,既然观点是“用‘忍’无常,妙存乎心”,那么最好是一个主体在处理问题时既有“忍”的成分,也有“不忍”的成分。

比如,刘文展不能容忍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不平”,大胆而又积极地行使公民权利,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

他的可贵在于不仅为自己的利益而争,也为他人的利益而争,但他的身上没有“忍”的成分,所以将这则素材用在第二种立意更好。

丁一舟和赖敏的材料则不然。

他们勇敢承受生活中的磨难,用令人崇敬的积极态度精彩着他们的人生。

这里对生活磨难的承受是一种坚忍负重,对内心“要去看世界”的热望,不克制,不压抑,而是在艰难中创造条件让这份热情喷薄而出。

这个素材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观点,而且来自大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素材的途径。

【结构与表达】结构一:并列有序,分合有致①用苏轼的名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开篇,引出观点“忍是成事的前提,发则是忍的终极目标,忍而后发,是成功的关键”。

②主体部分用分论点的形式解构中心论点,做深入分析。

分论点1:“忍”于“发”前,是准备,是积蓄,是待时而动的谋算。

分论点2:“忍”而不发,最终也尝不到秋实之美。

分论点3:“忍”“发”兼具,方可有所成。

③用哲学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和比喻的手法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忍”是量的积累,“发”是质的飞跃。

忍而后发,才会在隆冬之后,春播夏耕之后,品尝到最甘美的秋实。

既有哲学的高度,又有文学的温度。

结构二:对比阐释,是非分明①从老庄之道的“与世无争”,到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再到近代的“绥靖政策”,得出“忍”的哲学大行其道,再联系现实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提出论题:究竟何谓“忍”,何时“忍”,如何“忍”?②本论部分对“忍”与“辱”进行对比辨析,指出“忍”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今日“忍”,是为明日的一飞。

而“辱”则是懦弱,是麻木,是对尊严的自愿出卖。

③结论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指出辨乎“忍”“辱”之境,以水之柔弱攻坚克强,近以保身,将以有为。

片段一立意方向:戒急用“忍”,行稳致远君子之忍,不为苟且,而为更远处的理想;不为私利,而为天下众生。

盛世之时,不慕荣华,甘受寂寞;乱世之时,率众出山,悬壶济世。

忍于浮华,而不忍于危难,堪称高士。

点评:短短一段文字,用三组整句,每一次句式的对称,都对应了内容的对比,以君子之忍的特点“忍于浮华,而不忍于危难”收束全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