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瓦完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升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实现我校教育教学优质化。
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郧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认真推广“生本教育.导学练案”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改为重点,以课改纲要和课标为依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
学习和推广优秀、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构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基本目标以“导学案”为抓手,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效课堂。
具体目标:1、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落后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掌握并落实更加适应我校教学实际的、科学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2、实现课堂教学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个性、充分、自主、创新的发展。
3、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4、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5、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教学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和任务。
6、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建构起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学校特点、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三、工作措施1、建设好“导学案”这个载体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导学案”,将“导学案”建设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
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媒介。
导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复制,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更不是习题的简单拼凑。
导学案一般包括下列内容①学习目标。
②学习重点难点。
③学法指导。
④前置性学习。
⑤知识链接。
⑥自主学习。
⑦合作探究。
⑧班级展示。
⑨总结反思。
⑩练习拓展和自我检测。
不能把导学案编制成教案化、教材化、作业化。
导学案要有四个特点: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导学导的着力点。
导学案要有四个特点:①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②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③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④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2、贯彻好一种基本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教学实践经验概括和总结。
“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有效化教学及高效课堂的实践中,经过思考、总结、抽象而成的。
其基本环节如下:任务驱动―问题导入―主体探究―诊断拓展。
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顺序渐进、依次发展的过程,不同课程和课型的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可以有所变化,可以包括所有四个环节,也可以只包括其中几个环节,但这一模式所包含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不变的。
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所谓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
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简单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
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的引导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具体来说,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基本教学模式,就是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把原来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之上的单一被动的传统学习方式向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之上的多样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
四、实施的策略㈠优化课前教学设计1、改革备课方式。
改革教师自研自备的方式,推行“分块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订-上课运用-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个案-共案-复案-续案-补案”。
实行“每节一研讨,每课一反思”的教研制度,加强课前预设研讨与课后实践反思的交流。
2、优化设计策略。
“导学案”要以设计学习活动为主,其设计策略包括:①任务驱动。
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活动。
②问题驱动。
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③反思驱动。
把拓展延伸的内容转化为反思性问题,通过反思促进学生全面、深层地理解知识。
④应用驱动。
把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理解知识。
3.加强备课管理。
学校每个领导要领导和联系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要与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
校长参加课改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不低于50%,分管校长及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与率要求达到100%,其它副校长及班子成员参与率不低于80% 。
要加强过程管理,要做到“五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讲人、落实活动程序、落实活动记录;要完善档案管理,认真记录研讨的内容及处理措施,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要将备课输入电脑,实现网络备课资源共享。
㈡优化教学组织形式1、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改革“秧田式”教学,倡导“合作式”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异质分组,每班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4-6个学生。
2、改革课堂授课形式。
改革集体授课制,倡导分层、异步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异步指导,分类推进的策略。
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模式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逐步进行创新,探索新的适合校情班情的更加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要考虑两个前提性因素。
一是课程因素:小学各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模式与结构创新要兼顾到各门课程的特点。
二是课型因素:首先,课型创新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之一。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与结构创新要兼顾不同课型的特质。
1、探索“自学—引导”式教学模式。
按照先学后教策略,通过设置自学任务,让学生自学感知教材,梳理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或教师进行引导、拓展讲解,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探索“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按照问题教学策略,把学习内容转化为系列性学习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使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3、探索“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按照活动教学策略,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历程,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感受知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4、探索“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
按照情景教学策略,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围绕教材的核心知识,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设计贴近现实社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情景,使情景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和感受研究方法的过程,逐步形成在情景中活动、在情景中体验的教学方式。
㈣优化课堂教学要素1、优化教学目标。
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充分体现“一个目标一个活动,一个活动一个检测”的实施策略,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具体的活动与检测办法,减少活动与检测的盲目性。
2、优化教学氛围。
要积极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努力形成平等民主、互助互学、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启发,在相互评价中增进理解。
3、优化教学程序。
要努力优化以下四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
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识。
二是交流展示。
要通过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交流认识、相互质疑,在相互启发中形成学习共识。
三是拓展总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状况,适当进行拓展或梳理,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
四是应用训练。
教师要及时设置相应的应用性训练,促进学生及时应用、及时巩固。
4、优化教学组织。
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
5、优化教学诊断。
要强化达标意识,采取“多循环、勤反馈”的方式,及时设置诊断性训练,及时矫正学习偏差,促进学生及时巩固。
6、优化教学媒体。
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精选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研究呈现时机和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五、“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模式的具体操作“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出示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反思拓展;引导学生整理导学案-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深层次拓展学习—诊断评价,当堂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第一步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端,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在课堂上应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
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导入可以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象、开门见山等方式。
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进行目标定向。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运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表述要明确、具体、清楚、实用,具有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